亚瑟 亚瑟
4年前
RabbitMQ、Kafka横向对比
基于某些原因,许多开发者会把这两种技术当做等价的来看待。的确,在一些案例场景下选择RabbitMQ还是Kafka没什么差别,但是这两种技术在底层实现方面是有许多差异的。\TOC\一、异步消息模式异步消息可以作为解耦消息的生产和处理的一种解决方案(DMP系统上使用较少,解耦是通过分布式服务构成的,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后面有机会再说)。
Jack Jack
4年前
Java 计算器小程序
该程序是一个图形界面的简单Java计算器,具有良好的界面,使用人员能快捷简单的进行加、减、乘、除、操作。其程序要求为设计一个图形界面(GUI)的计算器应用程序,完成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且参与计算的数字和所得结果可以有小数点、正负号,同时还要具备清零功能。一、需求分析根据项目简介中的项目要求,我们将其具体需求做如下分析:1.要使用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JTA 五(XADisk java io Transaction 文件读写操作事务)
通常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需求,就是要对文件的操作,进行事务控制,在java提供的原生态的api中是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点的,而网上有open source的一个project提供了这种操作,就是XADisk,下面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Demo,其中的很多配置,以及api都没有详细的使用和列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直讨论.上代码:public stati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IM群聊消息的已读回执功能该怎么实现?
本文引用了架构师之路公众号作者沈剑的文章,内容有改动,感谢原作者。1、前言我们平时在使用即时通讯应用时候,每当发出一条聊天消息,都希望对方尽快看到,并尽快回复,但对方到底有没有真的看到?我却并不知道。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很多时候对方其实是早就已经看到了这条消息,但出出种种原因(大家都懂的),通常都是默默返回——假装没看见。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Redis分布式缓存系统Lua脚本食用指引
Redis为什么添加Lua支持redislua脚本出现之前Redis是没有服务器端运算能力的,主要是用来存储,用做缓存,运算是在客户端进行,这里有两个缺点:一、如此会破坏数据的一致性,试想如果两个客户端先后获取(get)一个值,它们分别对键值做不同的修改,然后先后提交结果,最终Redis服务器中的结果肯定不是某一方客户端所预期的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InnoDB脏页刷新机制Checkpoint
我们知道InnoDB采用WriteAheadLog策略来防止宕机数据丢失,即事务提交时,先写重做日志,再修改内存数据页,这样就产生了脏页。既然有重做日志保证数据持久性,查询时也可以直接从缓冲池页中取数据,那为什么还要刷新脏页到磁盘呢?如果重做日志可以无限增大,同时缓冲池足够大,能够缓存所有数据,那么是不需要将缓冲池中的脏页刷新到磁盘。但是,通常会有以下几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PEP 584:字典合并操作符来了
👆“Python猫”,一个值得加星标的公众号花下猫语:最新发布的Python3.9预览版合入了一个很小的改动(PEP584),关于这个特性本身不需要多说,只需要一两个示例,大家就能接受使用。但是,就像我之前介绍过的一些PEP一样,关于它的来龙去脉和引起的相关讨论,都是挺有意思的细节。今天分享的文章,对此有详尽的梳理,推荐大家一读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Serverless 多环境配置方案探索
相信读完前面几篇有关ServerlessComponent文章的小伙伴已经体验到,它给我们开发带来的遍历。但是实际我们的日常开发项目中,并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一个项目部署那么简单,我们的敏捷开发流程中,还有开发、联调、测试、预发布、正式环境等关键词。那么有小伙伴就有疑惑了,我的业务开发完了,如何管理不同环境的配置呢?比如测试环境的数据库配置和正式环境的如何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C实现通讯录管理系统(亮点:纯链表实现、子串匹配,文件读写)
题目:通讯录管理程序问题描述编写一个简单的通讯录管理程序。通讯录记录有姓名,地址(省、市(县)、街道),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四项。基本要求程序应提供的基本基本管理功能有:1) 添加:即增加一个人的记录到通信录中2) 显示:即在屏幕上显示所有通信录中的人员信息,应能分屏显示。3) 存储:即将通讯录信息保存在一个文件中。4
DeepFlow开源 DeepFlow开源
2年前
应用响应时延背后 深藏的网络时延
应用异常时,基本可以分为服务访问不通和服务响应慢两个大类。其中服务响应慢的问题定位非常棘手,很多无头案。应用团队有日志和追踪,对于自认为的不可能不合理的事情都会甩给基础设施团队,又由于基础设施团队现有的监控数据缺乏应用的观测视角,通常成为一切「不是我的问题」超自然现象的终极背锅侠,其中以网络团队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