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x kenx
4年前
个人博客开发之需求分析
前言回首过往从入行开发作为一个程序员,我就想要一个自己的blog了,我是一个比较爱折腾的人,刚开始了解到时候是使用第三方建站blog系统,如,WordPress,Typecho,等来搭建自己博客,然后我开始购买阿里云服务器,注册域名,搭建系统,选择主题,甚至不惜付费购买,等一切折腾弄好后,刚开始我还坚持写blog后面就放弃了,不了了之了,!!!后面过了
徐小夕 徐小夕
4年前
记一次HEX和RGB互换算法的思考及应用
由于笔者最近在开发可视化平台,所以对动态编辑器这块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其中有个小模块的知识点比较有意思,所以在这里分享一下.作为前端工程师,我们平时在对接设计稿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涉及到颜色值的转换呢?比如从HEX值转化到RGB值,亦或者是从RGB值转换到HEX值,这块在PhotoShop等设计软件中非常常见,在做类似于画板,设计类的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java高并发设计(十一)
一直在写java高并发的博客,突然想起自己刚开始学习相关技术开发的境况,一切都只是理论,案例是最能讲解的地方,后面的章节将从采用netty通信实现rpc的服务调用,采用hession序列化来设计netty的编码解码操作。该项目将涉及到单例设计,回调设计,数据安全设计,数据加载设计,面向接口设计。会涉及java自身的线程池,多线程执行,高并发数据安全,同时也出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Android low memory killer 机制
Android中,进程的生命周期都是由系统控制的。即使用户在界面上关掉一个应用,切换到了别的应用,那个应用的进程依然是存在于内存之中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下次启动应用能更加快速。当然,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增长,内存中的进程可能会越来越多,而可用的内存则将会越来越少。AndroidKernel会定时执行一次检查,杀死一些进程,释放掉内存。那么,如何来判断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Runtime 隐藏Status Bar背景
这次的主题的 Runtime ,对于很多人来说,习惯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之后再接触C语言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当你真的用起来了,你会上瘾,因为这彻彻底底地满足了极客们的折腾心理,用代码操控一切的心理。就拿我做大象公会的例子来说(对了,这是我在Smartisan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独立开发的一款App),你知道Smartisan一贯的软件设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Java并发基础05. 传统线程同步通信技术
先看一个问题:有两个线程,子线程先执行10次,然后主线程执行5次,然后再切换到子线程执行10,再主线程执行5次……如此往返执行50次。看完这个问题,很明显要用到线程间的通信了,先分析一下思路:首先肯定要有两个线程,然后每个线程中肯定有个50次的循环,因为每个线程都要往返执行任务50次,主线程的任务是执行5次,子线程的任务是执行10次。线程间通信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DNF包管理器不升级指定包的配置
使用fedora作为日常系统使用有一年了,上半年开始使用搜狗输入法作为系统的输入法,最近使用系统的升级命令sudodnfupdatey进行升级,然后就自动的把搜狗输入法升级到2.1的新版本了,然后就不能使用了,切换回老版本2.0,就一切正常了,然后就开始了探索让dnf不升级搜狗输入法的方法。经过观察,指导搜狗输入法主要需要单独安装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DevOps、敏捷开发、云计算,三剑客的小时代
前言在开发和创新领域中,DevOps、敏捷开发以及云计算终于突破了布道阶段逐步成为主流,本篇文章讲述将三种模式结合在一起所带来的巨大收益。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整个世界都在全方位转型,过去的十年中,个人和职业生活都受到了技术的深刻影响,这一切可能要归功于DevOps。DevOps出现前2013年,敏捷开发受到很多开发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Net Core使用Lucene.Net和盘古分词器 实现全文检索
Lucene.netLucene.net是Lucene的.net移植版本,是一个开源的全文检索引擎开发包,即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全文检索引擎,而是一个全文检索引擎的架构,提供了完整的查询引擎和索引引擎,是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文本搜索引擎库。它的功能就是负责将文本数据按照某种分词算法进行切词,分词后的结果存储在索引库中,从索引库检索数据的
DeepFlow开源 DeepFlow开源
2年前
应用响应时延背后 深藏的网络时延
应用异常时,基本可以分为服务访问不通和服务响应慢两个大类。其中服务响应慢的问题定位非常棘手,很多无头案。应用团队有日志和追踪,对于自认为的不可能不合理的事情都会甩给基础设施团队,又由于基础设施团队现有的监控数据缺乏应用的观测视角,通常成为一切「不是我的问题」超自然现象的终极背锅侠,其中以网络团队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