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E用户故事 | 作业帮检索服务基于Fluid的计算存储分离实践
作者吕亚霖,2019年加入作业帮,作业帮基础架构架构研发团队负责人,在作业帮期间主导了云原生架构演进、推动实施容器化改造、服务治理、GO微服务框架、DevOps的落地实践。张浩然,2019年加入作业帮,作业帮基础架构高级架构师,在作业帮期间,推动了作业帮云原生架构演进、负责多云k8s集群建设、k8s组件研发、linux内核优化调优、底层服务容器化相关工作。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Netty HTTP on Android
Netty是一个NIO的客户端服务器框架,它使我们可以快速而简单地开发网络应用程序,比如协议服务器和客户端。它大大简化了网络编程,比如TCP和UDPsocket服务器。“快速而简单”并不意味着开发出来的应用可维护性或性能不好。Netty已经实现了大量的协议,比如FTP,SMTP,HTTP,以及各种基于二进制和文本的传统协议。可以说Netty已经找到了一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Apache解析和绑定域名
转载修改 如果你想让你上线项目的域名解析的是你本地的IP,该怎么做呢?难道要一个个的改配置文件吗?例:域名为 aaa.com端口默认为80.我试图修改为8080端口,但是出错了1.本地hosts什么是本地hosts?我们知道访问一个域名,通过dns服务器得到该域名所指向的服务器ip地址,然后通过ip地址和服务器建立连接,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Servlet主要相关类核心类 容器调用的过程浅析 servlet解读 怎么调用 Servlet是什么 工作机制
WEB简介Web项目是B/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浏览器发起请求,服务器作出响应请求的发起和响应使用HTTP协议进行通讯所谓协议也就是一种固定格式而Socket是应用层与传输层的一层编程接口,屏蔽了传输层的细节所以Web项目也就是通过Socket发送HTTP请求和响应的过程只不过请求是浏览器发出来的响应是服务器发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Spring+Log4j+ActiveMQ实现远程记录日志——实战+分析
‍应用场景‍随着项目的逐渐扩大,日志的增加也变得更快。Log4j是常用的日志记录工具,在有些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将Log4j的日志发送到专门用于记录日志的远程服务器,特别是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应用。这么做的优点有:可以集中管理日志:可以把多台服务器上的日志都发送到一台日志服务器上,方便管理、查看和分析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ELK项目es+kibana+jdk配置问题
简介ELK需求背景业务发展越来越庞大,服务器越来越多各种访问日志、应用日志、错误日志量越来越多开发人员排查问题,需要到服务器上查日志,不方便运营人员需要一些数据,需要我们运维到服务器上分析日志说白了就是日志那么多我要给你们搞牛逼的系统如果有机会再搞日志系统加消息列队eskafka消化来的数据ELK包含Elasti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Http的会话token验证优化
这里只是优化思路的一个具体应用场景。在服务进程中收到一个http请求的时候会对客户端携带的token进行验证,一般token会有有效期的。这个一般可用于登录合法验证。一般流程会是这样:服务进程redis验证token等信息,再处理业务。如果服务进程数量上万个的话,那么单着一个验证token代价就会很庞大。几万个进程都会链接这个token集群进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Hibernate 中Datetime类型属性数据库默认值
在有些时间,我们在设置Hibernate的配置文件时希望POCO类的一个属性使用数据库中的默认值,这种情况出现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分开设置的系统中,或者是有多个反向代理的Cache服务器中,如何设置才能让Hibernate依照我们的要求工作呢?以下以MSSql为例说明一下:我们只需在配置文件中设置属性为如下格式就行了:<property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HBase实践案例:车联网监控系统
项目背景本项目为车联网监控系统,系统由车载硬件设备、云服务端构成。车载硬件设备会定时采集车辆的各种状态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上传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接收到硬件设备发送的数据首先需要将数据进行解析,校验,随后会将该消息转发到国家汽车监测平台和地方汽车监测平台,最后将解析后的明文数据和原始报文数据存储到系统中。车辆的数据和其他数据需要通过
DeepFlow开源 DeepFlow开源
2年前
应用响应时延背后 深藏的网络时延
应用异常时,基本可以分为服务访问不通和服务响应慢两个大类。其中服务响应慢的问题定位非常棘手,很多无头案。应用团队有日志和追踪,对于自认为的不可能不合理的事情都会甩给基础设施团队,又由于基础设施团队现有的监控数据缺乏应用的观测视角,通常成为一切「不是我的问题」超自然现象的终极背锅侠,其中以网络团队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