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的今天,来自世界各地16个国家的25个电视台,推选出了首个优秀的气象节目,同时还有首位气象小姐和气象先生。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届国际气象节。自此之后,每年的2月10日就成为了国际气象节。 我国第一个气象台是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当时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既模糊又简单的内容。人们也常用坊间流行的气候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来辨别天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气象观测已经运用了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不仅有一到两天的短期预测,还有跨季度、跨年度的长期气候预测,和实时系统预报。变化的是,我们不再仅凭看云来观象;没变的是,我们依旧要看“云”。
看 “大数据云平台”
气象数据来源丰富且规模庞大,往往面临着存储、查询、计算复杂等重重困难。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有机结合为智慧气象服务开启了新篇章。
为了实现业务系统和互联网云平台之间的协同高效运行,某气象台携手天翼云构建了“数算”一体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项目依托天翼云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优势,气象数据和服务资源优势,通过对气象数据资源及服务的整合和深加工,建成在天翼云端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形成“云+端”业务模式再造与气象数据产品的集约共享,实现省市县业务布局调整,解决了互联网和业务内网隔离难题。
在试运行期间,该平台已对外发布了共10类约200余个API数据接口,累计访问频次已达430余万次,并成功地对两次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提供了实况降雨量、未来3小时持续降雨量和可能引起的灾害风险,进行了基于位置的手机短信提醒等气象预警服务,取得了良好实效。
看 智慧水务云
科技的赋能让前置的气象预警服务为百姓的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更让城市水务治理得到了改善。尤其面对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的来临,如何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现象,避免因极端天气造成市民出行不便,是水务治理部门长期思考的问题。
在过去,城市水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大量“数据孤岛”,管网、水表、水泵等设备的各类数据相对独立,与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面对强降雨、强对流天气带来的气候挑战,天翼云的云网资源和技术自研的优势发挥了作用。
以某水务部门为例,首先天翼云通过部署公有云为其搭建起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系统和数据的统一管理;其次通过部署天翼云基础监控、操作系统监控和进程监控,确保水务部门云主机运行状态全方位实时可见,方便后续工作人员运维工作的快速开展。
在天翼云的助攻下,该水务部门的业务得到快速升级,实现了排水管理精细化、决策调度科学化,并走上了水务管网建设运营智慧化的道路,从而能够轻松应对复杂天气情况下的城市排水挑战。
看 气象科研上云
气象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前沿技术与气象的深度融合,极大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为气象相关学科的科研进程带来了新机遇。
为了应对科研中计算密集、海量数据处理等需求,天翼云为南京某大学气象特色专业的海量计算项目带来了一套包含行业应用软件、集群管理软件、系统环境和硬件资源及基础设施的HPC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该校的科研竞争力。
在高性能计算集群方面,天翼云为该校部署了计算规格可灵活选择的物理机作为超算节点,结合极速网络,实现了高性能、高可靠、部署快捷的计算服务。
在安全方面,天翼云采用物理隔离、独立部署的方法,保障了科研数据的安全。
此外,为了让科研数据的上传高效稳定,天翼云还将该校高速百兆网络搭入云专线,实现了巨大数据量的快速传输。
经过天翼云的技术助力,该高校在最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升级了科研应用,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道路上抢占了先机。
作为一朵秉承央企社会担当的“红色云”,天翼云始终坚持用科技硬实力为社会及人民做贡献。未来在气象领域,天翼云将持续以助推统筹集约、协同高效、安全可靠的气象服务为目标,推动我国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为百姓健康生活创造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