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云技术在新冠疫情期间的高效利用,从生活到工作,从医疗到教育,云上的中国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云计算的价值,承载着海量数据的“云”已然在数字社会成为了各行业基础服务的底层保障。中国电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在新基建“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下,升级“2+4+31+X”云网融合资源布局,赋能全社会数字化转型。
落子港珠澳,辐射东南亚 3月27日,中国电信 “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这个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全部投产后可提供约4.5万个高功率机架,形成不低于2000万核CPU的处理能力、10ZB的存储能力,相当于目前全中国个人电脑的存储总量。
作为国家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可覆盖“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大部分区域,服务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市场,用户端数据可享受最快速度和最稳定的传输、交换与处理,充分满足5G时代远程医疗、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行业对数据传输高可靠、低时延的要求,确保国内、国际各种通信保持高效畅通。
起着京津冀,协同首都圈 时间向前推一个月,2月26日,位于天津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的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京津冀大数据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将按照专网进行层级清晰、架构扁平的IDC网络建设,直接连接全国骨干数据网。
在复工复产号角刚刚吹响的时候,中国电信已经采取“小班制”工作模式,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追赶云网融合资源布局进度。2020年,中国电信明确了云网融合资源布局“2+4+31+X”,该布局脱胎于2017年制定的“2+31+X”,而“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和“京津冀大数据基地”就是围绕“4”的两大重点建设项目。
着力长三角,布局陕川渝 “粤港澳”和“京津冀”之外,“2+4+31+X”另外两个重点建设区域是长三角和陕川渝。 2019年底,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五章第二节提出“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内容包括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三方面。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打造“数字长三角”,就要强夯地基,而中国电信“2+4+31+X”云网融合资源布局则将持续赋能数字长三角建设,推进大数据基地、创新孵化基地、数据中心等一大批重点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继续发挥长三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
相比实力雄厚的长三角,“西三角”陕川渝在“一带一路”系列政策支持下,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以西部三个特大中心城市成都、重庆、西安为支撑点,陕川渝成为了中国西部的经济高地。
“2+4+31+X”云网融合在陕川渝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14年,彼时,中国电信以内蒙、贵州两大云数据中心集群以及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四大云资源池,形成了“4+2”云数据中心布局。而“2+4+31+X”云网融合布局进一步发力“城市群”,通过在陕川渝的云网布局,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资源的流动和配置,经济的互补与合作,有利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云网融合,战略升级 2017年,中国电信天翼云首次提出“2+31+X”战略布局,“2”是两个超大规模航母级数据中心;“31”是遍布31个省的云资源池;“X”是接入层面,把内容和存储放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实现网随云动、入云便捷、云间畅达,满足用户按需选择和低时延需求。
如今,全新升级的“2+4+31+X”云网融合资源布局,则强调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陕川渝等重点区域的排兵布阵。2020年,中国电信将重点建设集团直管的京津冀大数据基地、北京、贵州信息园区及9省数据中心园区,实现IDC中心超过550个,CDN节点超过250个,资源出口总带宽超过21T。
除了再次强化云网融合的战略地位,在人才配置上,中国电信也进一步扩大了新兴领域的人才引进。今年,中国电信应届毕业生招聘总需求突破11000人,主要在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等重点业务领域毕业生的引进,涉及新兴领域专业岗位达到总岗位需求的40%。
据IDC预测,到202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891亿美元,其中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910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速约33%。在国家大力加码“新基建”的利好政策下,可以预见“云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已来,中国电信一直都在全力做强云网能力,打造基于云网融合的数字化平台和开放的生态,最终实现一体化云网基础设施、一体化云网产品和一体化云网运营体系,全力赋能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