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藏】
Redis Replication工作原理:
1):Slave启动后,无论是第一次连接还是重连到Master,它都会主动发出一个SYNC命令
2):当Master收到SYNC命令之后,将会执行BGSAVE(后台存盘进程),即在后台保存数据到磁盘(rdb快照文件),同时收集所有新收到的写入和修改数据集的命令存入缓冲区(非查询类)
3):Master在后台把数据保存到快照文件完成后,会传送整个数据库文件到Slave
4):Slave接收到数据库文件后,会把内存清空,然后加载该文件到内存中以完成一次完全同步
5):然后Master会把之前收集到缓冲区中的命令和新的修改命令依次传送给Slave
6):Slave接受到之后在本地执行这些数据修改命令,从而达到最终的数据同步
7):之后Master与Slave之间将会不断的通过异步方式进行命令的同步,从而保证数据的时时同步
8):如果Master和Slave之间的链接出现断连,Slave可以自动重连Master。根据版本的不同,断连后同步的方式也不同:
2.8之前:重连成功之后,一次全量同步操作将被自动执行
2.8之后:重连成功之后,进行部分同步操作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3.0.5.tar.gz
#下载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3.0.5.tar.gz
#解压到/usr/local/
tar –zxvf redis-3.0.5.tar.gz -C /usr/local/
#安装
make
make install
#如果make失败,一般是你们系统中还未安装gcc,那么可以通过yum安装之:
yum install gcc
#make install 之后
#复制配置文件redis.conf 到 /etc 下
cp /usr/local/redis-3.0.5/redis.conf /etc/
修改/etc/redis.conf
#Redis设置后台启动,修改/etc/redis.conf
# By default Redis does not run as a daemon. Use 'yes' if you need it.
# Note that Redis will write a pid file in /var/run/redis.pid when daemonized.
daemonize yes
#设置备份文件名称
# The filename where to dump the DB
dbfilename dump.rdb
#设置备份文件地址
# Note that you must specify a directory here, not a file name.
#dir ./
dir /usr/local/redis-3.0.5
配置redis的从机
#注:有这一行表示为Slave,没有则表示为Master。
#这里的IP地址为Master的IP地址,后面的端口号也是为Master的端口号
# vi /etc/redis.conf
slaveof 192.168.1.11 6379
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
#注:如果Master端通过requirepass设置了密码,则Slave需要通过masterauth配置密码
# vi /usr/local/redis.conf
masterauth 1234567890
requirepass 1234567890
开启redis端口,修改防火墙配置文件
#开启redis端口,修改防火墙配置文件
vi /etc/sysconfig/iptables
#加入端口配置
-A RH-Firewall-1-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6379 -j ACCEPT
测试
#测试
#启动
>redis-server /etc/redis.conf
#查看状态
>ps -ef|grep redis
#redis客户端连接
>redis-cli
127.0.0.1:6379> set name 'xwl'
OK
127.0.0.1:6379> get name
"xwl"
2.退出
#退出redis控制台 ctrl + c
#停止服务
redis-cli shutdown
2 多节点
IP地址:
节点1:192.168.1.11
节点2:192.168.1.12
节点3:192.168.1.13
--------------------------------------
Jedis之Pipeline
Pipeline适用于批处理。当有大量的操作需要一次性执行的时候,可以用管道 效率高
管道通过一次性写入请求,然后一次性读取响应。也就是说jedis是:request response,request response,...;
pipeline则是:request request... response response的方式。这样无需每次请求都等待server端
的响应。
●daemonize:
默认情况下,redis不是在后台运行的,如果需要在后台运行,把该项的值更改为yes。
●pidfile
当Redis在后台运行的时候,Redis默认会把pid文件放在/var/run/redis.pid,你可以配置到其他地址。
当运行多个redis服务时,需要指定不同的pid文件和端口。
●bind
指定Redis只接收来自于该IP地址的请求,如果不进行设置,那么将处理所有请求,在生产环境中最好设置该项。
●port
监听端口,默认为6379。
●timeout
设置客户端连接时的超时时间,单位为秒。当客户端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发出任何指令,那么关闭该连接。
●loglevel
log等级分为4级,debug, verbose, notice, 和warning。生产环境下一般开启notice。
●logfile
配置log文件地址,默认使用标准输出,即打印在命令行终端的窗口上。
●databases
设置数据库的个数,可以使用SELECT 命令来切换数据库。默认使用的数据库是0。
●save
设置Redis进行数据库镜像的频率。
if(在60秒之内有10000个keys发生变化时){
进行镜像备份
}else if(在300秒之内有10个keys发生了变化){
进行镜像备份
}else if(在900秒之内有1个keys发生了变化){
进行镜像备份
}
●rdbcompression
在进行镜像备份时,是否进行压缩。
●dbfilename
镜像备份文件的文件名。
●dir
数据库镜像备份的文件放置的路径。这里的路径跟文件名要分开配置是因为Redis在进行备份时,先会将当前数据库的状态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
等备份完成时,再把该该临时文件替换为上面所指定的文件,而这
里的临时文件和上面所配置的备份文件都会放在这个指定的路径当中。
●slaveof
设置该数据库为其他数据库的从数据库。
●masterauth
当主数据库连接需要密码验证时,在这里指定。
●requirepass
设置客户端连接后进行任何其他指定前需要使用的密码。警告:因为redis速度相当快,所以在一台比较好的服务器下,
一个外部的用户可以在一秒钟进行150K次的密码尝试,这意味着你需要指定非常非常强大的密
码来防止暴力破解。
●maxclients
限制同时连接的客户数量。当连接数超过这个值时,redis将不再接收其他连接请求,客户端尝试连接时将收到error信息。
●maxmemory
设置redis能够使用的最大内存。当内存满了的时候,如果还接收到set命令,redis将先尝试剔除设置过expire信息的key,
而不管该key的过期时间还没有到达。在删除时,将按照过期时间进行删除,最早将要被过
期的key将最先被删除。如果带有expire信息的key都删光了,那么将返回错误。这样,redis将不再接收写请求,只接收get请求。
maxmemory的设置比较适合于把redis当作于类似memcached的缓存来使用。
●appendonly
默认情况下,redis会在后台异步的把数据库镜像备份到磁盘,但是该备份是非常耗时的,而且备份也不能很频繁,如果发生诸如拉闸限电、拔插头等状况,
那么将造成比较大范围的数据丢失。所以redis提供了另
外一种更加高效的数据库备份及灾难恢复方式。开启append only模式之后,redis会把所接收到的每一次写操作请求都追加到appendonly.aof文件中,
当redis重新启动时,会从该文件恢复出之前的状态。但是这样会造
成appendonly.aof文件过大,所以redis还支持了BGREWRITEAOF指令,对appendonly.aof进行重新整理。所以我认为推荐生产环境下的做法为关闭镜像
,开启appendonly.aof,同时可以选择在访问较少的时间每天对
appendonly.aof进行重写一次。
●appendfsync
设置对appendonly.aof文件进行同步的频率。always表示每次有写操作都进行同步,everysec表示对写操作进行累积,每秒同步一次。
这个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进行配置。
●vm-enabled
是否开启虚拟内存支持。因为redis是一个内存数据库,而且当内存满的时候,无法接收新的写请求,所以在redis 2.0中,提供了虚拟内存的支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redis中,所有的key都会放在内存中,在内 存不够时,只会把value值放入交换区。
这样保证了虽然使用虚拟内存,但性能基本不受影响,同时,你需要注意的是你要把vm-max-memory设置到足够来放下你的所有的key。
●vm-swap-file
设置虚拟内存的交换文件路径。
●vm-max-memory
这里设置开启虚拟内存之后,redis将使用的最大物理内存的大小。默认为0,redis将把他所有的能放到交换文件的都放到交换文件中,
以尽量少的使用物理内存。在生产环境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值,最好
不要使用默认的0。
●vm-page-size
设置虚拟内存的页大小,如果你的value值比较大,比如说你要在value中放置博客、新闻之类的所有文章内容,就设大一点,
如果要放置的都是很小的内容,那就设小一点。
●vm-pages
设置交换文件的总的page数量,需要注意的是,page table信息会放在物理内存中,每8个page就会占据RAM中的1个byte。
总的虚拟内存大小 = vm-page-size * vm-pages。
●vm-max-threads
设置VM IO同时使用的线程数量。因为在进行内存交换时,对数据有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以尽管IO设备在硬件上本上不能支持很多的并发读写,
但是还是如果你所保存的vlaue值比较大,将该值设大一些,还是能 够提升性能的。
●glueoutputbuf
把小的输出缓存放在一起,以便能够在一个TCP packet中为客户端发送多个响应,具体原理和真实效果我不是很清楚。所以根据注释,
你不是很确定的时候就设置成yes。
●hash-max-zipmap-entries
在redis 2.0中引入了hash数据结构。当hash中包含超过指定元素个数并且最大的元素没有超过临界时,hash将以一种特殊的编码方式(大大减少内存使用)来存储,
这里可以设置这两个临界值。
●activerehashing
开启之后,redis将在每100毫秒时使用1毫秒的CPU时间来对redis的hash表进行重新hash,可以降低内存的使用。当你的使用场景中,
有非常严格的实时性需要,不能够接受Redis时不时的对请求有2毫秒的延迟的话 ,把这项配置为no。如果没有这么严格的实时性要求,
可以设置为yes,以便能够尽可能快的释放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