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合基础知识
- 集合的特性:
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给一个元素,该元素或者属于或者不属于该集合,二者必居其一,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
互异性:一个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认为是不相同的,即每个元素只能出现一次。有时需要对同一元素出现多次的情形进行刻画,可以使用多重集,其中的元素允许出现多次
无序性:一个集合中,每个元素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元素之间是无序的。集合上可以定义序关系,定义了序关系后,元素之间就可以按照序关系排序。但就集合本身的特性而言,元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序
不包含任何元素称之为空集,记为∅,空集∅是任意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
补集又可分为相对补集和绝对补集
相对补集定义:由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B关于A的相对补集,记作A-B或A\B,即A-B={x|x∈A,且x∉B} 。
绝对补集定义:A关于全集合U的相对补集称作A的绝对补集,记作A’或∁u(A)或~A。有U’=Φ;Φ’=U
幂集:设有集合A,由集合A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幂集,记作P(A) ,P(A)={x|x⊆A}。对于幂集有定理如下:有限集A的幂集的基数等于2的有限集A的基数次幂,即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A|=n,则|P(A)|=2^n
全集:如果限定所讨论的集合都是某个集合的子集,则称该集合为全集,记作E,全集不唯一,如全集A是某个集合B的子集,则B一定也是全集
多重集:设全集为E,E中元素可以不止一次在A中出现的集合A称为多重集。若E中元素a在A中出现k次(k≥0),则称a在A中重复度为k,集合可看作重复度均小于等于1的多重集
偏序集与偏序关系:设P是集合,P上的二元关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称“≤”是P上的偏序关系(或部分序关系):
(1)自反性:a≤a,∀a∈P;
(2)反对称性:∀a,b∈P,若a≤b且b≤a,则a=b;
(3)传递性:∀a,b,c∈P,若a≤b且b≤c,则a≤c;
具有偏序关系的集合P为偏序集(或称半序集),记为(P,≤)。a≤b读作“a小于或等于b”或“a含于b”,a<b读作“a小于b”或“a真含于b”。这里a<b等价于a≤b且a≠b,∀a,b∈P。若a≤b或b≤a,则称a与b是可比的,否则就说a与b是不可比。a与b不可比记作a||b。偏序集逆关系及对偶:设(P,≤)是偏序集,对于P中任意二元x,y有:
偏序集有如下定理:全序集:也叫有序集,设(A,≤)是偏序集,如果(A,≤)中的关系“≤”满足条件:对于任意的a,b∈A,a≤b或b≤a至少有一个成立,那么就称关系≤为序关系,称A为在这个关系下的全序集
良序集:设集合(S,≤)为一全序集,≤是其全序关系,若对任意的S的非空子集,在其序下都有最小元素,则称≤为良序关系,(S,≤)为良序集。在数学中,集合S上的良序关系(或良序)需要满足:1.是在S上的全序关系 2.S的所有非空子集在这个次序下都存在最小元素(并非代数上的大小) 。集合S和这个良序关系一起就叫做良序集合。
模糊集:用来表达模糊性概念的集合,又称模糊集、模糊子集。普通的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这种属性所表达的概念应该是清晰的,界限分明的。因此每个对象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也是明确的,非此即彼。但在人们的思维中还有着许多模糊的概念,例如年轻、很大、暖和、傍晚等,这些概念所描述的对象属性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模糊集合就是指具有某个模糊概念所描述的属性的对象的全体。于概念本身不是清晰的、界限分明的,因而对象对集合的隶属关系也不是明确的、非此即彼的。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即可,暂时用不着
如果两个集合S和T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S与T两个集合相等,记为S=T ,即
其中双箭头符号称为当且仅当,表示左边的命题与右边的命题相互蕴含,即两个命题等价。[] 集合的表示方法通常有四种,即列举法 、描述法 、图像法 和符号法
列举法就是将集合的元素逐一列举出来的方式,例如,光学中的三原色可以用集合{红,绿,蓝}表示、正整数集合{1,2,3,…,n,…}
描述法:形式为{代表元素|满足的性质},如正数表示{x:x∈R且x>0}。
图像法,又称韦恩图法、韦氏图法,是一种利用二维平面上的点集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用平面上的矩形或圆形表示一个集合,是集合的一种直观的图形表示法
符号法:有些集合可以用一些特殊符号表示,举例如下:
二、对等集合与基数
对等集合:
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10台电脑的集合和10部手机的集合、奇数和偶数的集合。
基数:
基数(cardinal number):简单来说集合中元素的数目称为集合的基数。在数学上,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根据对等这种关系对集合进行分类,凡是互相对等的集合就划入同一类。这样,每一个集合都被划入了某一类。任意一个集合A所属的类就称为集合A的基数,记作|A|(或cardA)。这样,当A 与B同属一个类时,A与B 就有相同的基数,即|A|=|B|。而当 A与B不同属一个类时,它们的基数也不同。
如果把单元素集的基数记作1,两个元素的集合的基数记作2,等等,则任一个有限集的基数就与通常意义下的自然数一致 。空集的基数也记作0。于是有限集的基数也就是传统概念下的“个数”。但是,对于无穷集,传统概念没有个数,而按基数概念,无穷集也有基数,例如,任一可数集(也称可列集)与自然数集N有相同的基数,即所有可数集是等基数集。不但如此,还可以证明实数集R与可数集的基数不同。所以集合的基数是个数概念的推广。
基数的运算
基数可以比较大小。假设A,B的基数分别是a,β,即|A|=a,|B|=β,如果A与B的某个子集对等,就称 A 的基数不大于B的基数,记作a≤β,或β≥a。如果 a≤ β,但a≠β( 即A与B不对等 ),就称A的基数小于B的基数,记作a<β,或β>a。
基数的三歧性定理——任何两个集合的基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即不存在集合A和B,使得A不能与B的任何子集对等,B也不能与A的任何子集对等。
基数可以进行运算 ,基数上的算术运算是对自然数运算的推广。
给定集合 X 与 Y,定义
X+Y={(x,0):x ∈ X} ∪ {(y,1):y ∈ Y}
,则基数和是|X| + |Y| = |X + Y|。若 X 与 Y 不相交,则|X| + |Y| = |X ∪ Y|
。基数积是|X||Y| = |X × Y|,其中 X × Y 是 X 和 Y 的笛卡儿积。
基数指数是
|X|^|Y| = |X^Y|
,其中X^Y
是所有由 Y 到 X 的函数的集合。
在有限集时,这些运算与自然数无异。一般地:
加法和乘法是可交换的,即
|X|+|Y|=|Y|+|X| 及 |X||Y|=|Y||X|
加法和乘法符合结合律,即
(|X|+|Y|)+|Z|=|X|+(|Y|+|Z|) 及 (|X||Y|)|Z|=|X|(|Y||Z|)
分配律,即
(|X|+|Y|)|Z|=|X||Z|+|Y||Z|| = |X||Y|+|X||Z|
无穷集合的加法及乘法非常简单。若 X 与 Y 皆非空而其中之一为无限集,则|X| + |Y| = |X||Y| = max{|X|, |Y|}
三、单位元
单位元也叫幺元(么元),是集合里的一种特别的元素,与该集合里的二元运算(类似于实数里的乘法*)有关。当单位元和其他元素结合时,并不会改变那些元素。
定义
设 (S,)为一带有一二元运算 的集合S(称之为原群),若S内存在一元素e:
如果对所有在S内的元素a而言,e*a=a,则e称为左单位元;
如果对所有在S内的元素a而言,a*e=a,则e称为右单位元;
若e同时为左单位元及右单位元,则称之为双边单位元,简称为单位元。
对应于加法的单位元称之为加法单位元(通常被标为0),而对应于乘法的单位元则称之为乘法单位元(通常被标为1)。
常见单位元
四、集合运算
集合的子交并补在此不介绍了,介绍一些其他的。本文下面资料参考百度文库,相关运算的描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相关运算符与一般看到的有比较大的差别,例如并集的运算符一般是∪
而在此是[+]
(也有些文档使用∨
),交集的运算符一般是∩
在此是[*]
(也有些文档使用^
),在此老猿会结合多个来源的资料将相关运算符都介绍一下。
和集:两个或两个以上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一个新集合,这个新集合称为和集。和集运算不剔除重复元素,这是和集与并集的区别。和集的运算符为
[&]
,如:(1,2,3)[&](2,3,4)=(1,2,3,2,3,4)
对称差集:两个集合中非共同的元素的集合,运算符
[/]
或⊕,A⊕B=(A−B)∪(B−A)
,如(1,2,3)[/](2,3,4)=(1,4)
相对补集:由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B关于A的相对补集,记作A-B或A\B,即A-B={x|x∈A,且x∉B}
绝对补集:A关于全集合U的相对补集称作A的绝对补集,记作
A'或∁u(A)、∁uA或~A
U'=Φ;Φ'=U
根据绝对补集的∁uA记法,相对补集A-B还有一种记法:∁bA或∁b(A)
绝对补集
A'
还有种记法:
双目运算符差集:第一个集合A减去第二个集合B所包含的元素,结果就是差集,也叫反交集,运算符为
[-]
,也有的记为-
。差集的结果称为B对于A的补集或余集单目运算符差集:去除集合中的重合元素,如(1,2,3,3,4)[-] = (1,2,3,4)
逆集:第二个集合减去第一个集合所包含的元素,也称为反差集,运算符
[\]
,如(1,2,3)[\](2,3,4)=(4)
平集:两个集合的和集中,只出现一次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平集,运算符
[!]
,如:(1,2,3,4)[!](3,4,5,6)=(1,2,5,6)
频集:两个集合的和集中,出现两次以上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频集,运算符为
[!!]
,如:(1,2,3,4)[!!](3,4,5,6)=(3,4)`求和:单目运算,求集合中所有元素的和,运算符
[++]
,可以放在集合前面也可以放在集合后面,如:(1,2,3)[++]=[++](1,2,3)=6
內积:单目运算,求集合或矩阵所有元素的乘积,运算符
[**]
,如[**](2,3,4,5)=120
算术平均值:单目运算,求集合中所有元素的算术平均值,运算符
[~]
,如[~](2,3,4,5)=3.5
标准方差:单目运算,集合或矩阵元素的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运算符
[~~]
,可以在集合前或后,如:[~~][1,5,3;6,8,2;9,1,6]=2.9627
,其中分号表示一行数据结束,下同n项移动平均:单目运算,集合元素的n项移动平均,运算符
[~n]
,如:[~2](1,2,3,2,4,2,5)=1.5 2.5 3 3,3.5
[~3](1,2,3,2,4,2,5)=2 2.3333 2.6667 3.6667
方差:单目运算,集合或矩阵中各元素值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运算符号
[~^]
,如:
·(1,5,3,6,8,2,9,1,6)[~^]=8.7778`频数表:单目运算,集合中每个元素出现的个数,运算符号
[^]
,有四种形式:
[^]
或[^1]
,按出现次数降序排列[^2]
按出现次数升序排列[^3]
按元素大小降序排列[^4]
按元素大小升序排列
矩阵求逆:单目运算,对集合中的元素按矩阵方式求逆,N阶矩阵A、B,如AB=1则称B是A的逆矩阵。矩阵求逆的运算符为
[-1]
,如:(1,5,3;6,8,2;9,1,6)[-1]=-0.1901 0.1116 0.0579 0.0744 0.0868 0.0661
中值:也叫中间值,单目运算,对集合中的元素升序排列,处在中间的值称为中值,运算符号
[|]
,如:(1,2,3,2,4,2,5)[|] = 3
众数:也称典型值,单目运算,在集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及其次数,运算符号
[||]
,如:(1,2,2,3,4,4)[||]=2 2、4 2
,表示2和4出现次数最多,都出现了2次累加数列:单目运算,对集合中排列的元素逐个累加得到的数列,首个元素无需相加取自身的值作为结果,后面每个元素都与前面累加的结果相加得到当前项,运算符号
[&+]
,如:[&+](1,2,3,4,5)=1 3 6 10 15
累减数列:单目运算,数列中的元素后一个减前一个元素得到的数列,首个元素无需相减取自身的值作为结果,累加数列的逆运算,运算符号
[&-]
,如:[&-](1,3,6 ,10,15)=1,2,3,4,5
倒数数列:单目运算,集合中的每个元素求倒数组成的新集合,运算符号
[&/]
,如:[&/](1,2,4 ,10)=1,0.5,0.25,0.1
倒数和:单目运算,集合中的每个元素求倒数的和,运算符号
[/+]
,如:[&/](1,2,4 ,10)=1.85
几**何平均值:也叫级均值,单目运算,集合內积的开n次方,n为元素个数,运算符号
[*~]
,如:(1,2,4)[*~]=2
调和平均值:也叫谐均值,单目运算,集合所有元素倒数的平均数的倒数,运算符号
[/~]
,如:[/~](1,2,4 ,10)=2.162
最小值:单目运算,集合所有元素的最小值,运算符号
[<]
最大值:单目运算,集合所有元素的最大值,运算符号
[>]
降序排序:单目运算,集合所有元素进行降序排列,运算符号
[>>]
升序排序:单目运算,集合所有元素进行升序排列,运算符号
[<<]
反转:单目运算,集合所有元素倒序排列,运算符号
[<>]
极差:单目运算,集合或矩阵最大数减最小数的值,运算符号
[><]
转置:单目运算,对数列或矩阵进行转置,运算符号
[T]
,将矩阵的行变成列,列变成行数据个数:单目运算,返回集合中元素个数,运算符号
[N]
第n个元素值:单目运算,取出集合中第n个元素值,运算符号
[n]
,其中n为具体序号(从1开始),如(1,2,3)[2]=2
第i行第j列值:单目运算,获得矩阵第i行第j列值,i、j从1开始计数,如:
(1,2,3;4,5,6)[2,1]=4
行数:单目运算,获得矩阵的总行数,运算符
[R]
,如:(1,2,3;4,5,6)[R]=2
取出行:单目运算,获得矩阵的指定行数据,运算符
[Rn]
,n为具体行号,从1开始计数,如:(1,2,3;4,5,6)[R1]=1 2 3
取出部分行:单目运算,获得矩阵的指定行数据,运算符
[Ri,j]
,i、j为具体行号,从1开始计数,如:(1,2,3;4,5,6;7,8,9)[R1,2]=1 2 3;4,5,6
添加行:双目运算,将第二个矩阵加到第一个矩阵后面,运算符
[+R]
添加1行:双目运算,将第二个矩阵的指定行加到第一个矩阵后面,运算符
[+Ri]
,i为具体行号,从1开始计数单目运算行交换:将矩阵的第i行与第j行数据进行交换,运算符
[Ri=Rj]
,i、j为具体行号,从1开始计数,如:(1,2,3;4,5,6)[R1=R2]=4,5,6;1 2 3
双目运算行替换:将矩阵1的第i行替换为矩阵2第j行数据,运算符
[Ri=Rj]
,i、j为具体行号,从1开始计数,如:(1,2,3;4,5,6)[R1=R2](7,8,9;0,2,4)=0,2,4;4,5,6
列数:单目运算,获得矩阵的列数,运算符
[C]
取出矩阵的指定列:单目运算,获得矩阵指定列,运算符
[Ci]
,i为列号,从1开始计数取出部分列:单目运算,获得矩阵部分列,运算符
[Ci,j]
,i、j为列号,从1开始计数增加1列:双目运算,把第二个矩阵的指定列添加到第一个矩阵后面,运算符
[+Ci]
,i为第二个矩阵列号,从1开始计数,如:(1,2,3;4,5,6)[+c1](7,8,9;0,2,4)=(1,2,3,7;4,5,6,0)
单目运列交换:将矩阵的第i列与第j列数据进行交换,运算符
[Ci=Cj]
,i、j为具体列号,从1开始计数双目运算行替换:将矩阵1的第i列替换为矩阵2第j列数据,运算符
[Ci=Cj]
,i、j为具体列号,从1开始计数
五、集合运算定律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对偶律:A∩(B∪C)=(A∩B)∪(A∩C);A∪(B∩C)=(A∪B)∩(A∪C)
同一律:A∪∅=A;A∩U=A
求补律:A∪A’=U;A∩A’=∅
对合律:A’’=A
等幂律:A∪A=A;A∩A=A
零一律:A∪U=U;A∩∅=∅
吸收律:A∪(A∩B)=A;A∩(A∪B)=A
反演律(德·摩根律):(A∪B)’=A’∩B’;(A∩B)’=A’∪B’。文字表述:1.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的补集等于集合A的补集与集合B的补集的交集; 2.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的补集等于集合A的补集与集合B的补集的并集。
注:有个集合的对偶律,老猿理解跟反演律是一回事,因此在此没有单列容斥原理:
card(A∪B)=card(A)+card(B)-card(A∩B)
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B∩C)-card(C∩A)+card(A∩B∩C)
应用案例:
问题:假设有100人参加了三个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5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65人,参加英语兴趣小组的有70人,同时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是31人,同时参加数学和英语兴趣小组的人数是40人,同时参加语文和英语兴趣小组的有25人,则三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是多少人?
解答:(1) A+B+T=至少参与一项的总人数(无重叠)
(2) A+2B+3T=至少参与一项的总人数(含重叠部分)
(3) B+3T=至少参与两项的总人数(含重叠)
(4) T三项都参与的人数。
这里介绍一下A、B、T分别是什么:
A=x+y+z;表示只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人数
B=a+b+c;表示仅参加了两个兴趣兴趣小组的人数
T=全部都参加的人数。
通过公式有如下解法:
(1) A+B+T=100;
(2) A+2B+3T=55+65+70=190
(3) B+3T=31+40+25=96
实际上我们要求的是T, (1)+(3)-(2)=T。即得到答案T=100+96-190=6
六、小结
本文介绍了集合一些相关的基础概念、运算及定律,包括基数、对等集合、单位元以及类似补集、差集、对称差集等概念,这些知识对于阅读AI、线性代数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档:
百度百科
写博不易,敬请支持:
如果阅读本文于您有所获,敬请点赞、评论、收藏,谢谢大家的支持!
更多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的介绍请参考专栏《人工智能数学基础 》
本文转转自微信公众号老猿Python原创https://mp.weixin.qq.com/s/abeIQUs-aSQNMXwUN2Is_Q,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