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util.concurrent. locks包结构如下
Lock
在Lock接口出现之前,java程序主要是靠synchronized关键字实现锁功能的,而java SE5之后,并发包中增加了lock接口,它提供了与synchronized一样的锁功能。虽然它失去了像synchronize关键字隐式加锁解锁的便捷性,但是却拥有了锁获取和释放的可操作性,可中断的获取锁以及超时获取锁等多种synchronized关键字所不具备的同步特性。
通过查看Lock的源码可知,Lock是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Lock {
void lock();
void lockInterruptibly()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boolean tryLock();
boolean tryLock(long time, TimeUnit un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void unlock();
Condition newCondition();
}
lock()、tryLock()、tryLock(long time, TimeUnit unit)和lockInterruptibly()是用来获取锁的。unLock()方法是用来释放锁的。
void lock(); //获取锁
void lockInterruptibly()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获取锁的过程能够响应中断
boolean tryLock();//非阻塞式响应中断能立即返回,获取锁放回true反之返回fasle boolean
tryLock(long time, TimeUnit un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超时获取锁,在超时内或者未中断的情况下能够获取锁
Condition newCondition();//获取与lock绑定的等待通知组件,当前线程必须获得了锁才能进行等待,进行等待时会先释放锁,当再次获取锁时才能从等待中返回
lock()
首先lock()方法是平常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来获取锁。如果锁已被其他线程获取,则进行等待。
如果采用Lock,必须主动去释放锁,并且在发生异常时,不会自动释放锁。因此一般来说,使用Lock必须在try{}catch{}块中进行,并且将释放锁的操作放在finally块中进行,以保证锁一定被被释放,防止死锁的发生。通常使用Lock来进行同步的话,是以下面这种形式去使用的:
Lock lock = ...;
lock.lock();
try{
//处理任务
}catch(Exception ex){
}finally{
lock.unlock(); //释放锁
}
tryLock()
tryLock()方法是有返回值的,它表示用来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成功,则返回true,如果获取失败(即锁已被其他线程获取),则返回false,也就说这个方法无论如何都会立即返回。在拿不到锁时不会一直在那等待。
tryLock(long time, TimeUnit unit)方法和tryLock()方法是类似的,只不过区别在于这个方法在拿不到锁时会等待一定的时间,在时间期限之内如果还拿不到锁,就返回false。如果如果一开始拿到锁或者在等待期间内拿到了锁,则返回true。
一般情况下通过tryLock来获取锁时是这样使用的
Lock lock = ...;
if(lock.tryLock()) {
try{
//处理任务
}catch(Exception ex){
}finally{
lock.unlock(); //释放锁
}
}else {
//如果不能获取锁,则直接做其他事情
}
lockInterruptibly()方法比较特殊,当通过这个方法去获取锁时,如果线程正在等待获取锁,则这个线程能够响应中断,即中断线程的等待状态。也就使说,当两个线程同时通过lock.lockInterruptibly()想获取某个锁时,假若此时线程A获取到了锁,而线程B只有在等待,那么对线程B调用threadB.interrupt()方法能够中断线程B的等待过程。
由于lockInterruptibly()的声明中抛出了异常,所以lock.lockInterruptibly()必须放在try块中或者在调用lockInterruptibly()的方法外声明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
public void method()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lock.lockInterruptibly();
try {
//.....
}
finally {
lock.unlock();
}
}
注意,当一个线程获取了锁之后,是不会被interrupt()方法中断的。因为本身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单独调用interrupt()方法不能中断正在运行过程中的线程,只能中断阻塞过程中的线程。
因此当通过lockInterruptibly()方法获取某个锁时,如果不能获取到,只有进行等待的情况下,是可以响应中断的。
而用synchronized修饰的话,当一个线程处于等待某个锁的状态,是无法被中断的,只有一直等待下去。
ReentrantLock
ReentrantLock重入锁,是实现Lock接口的一个类, 支持重入性,表示能够对共享资源能够重复加锁,即当前线程获取该锁再次获取不会被阻塞。在java关键字synchronized隐式支持重入性,synchronized通过获取自增,释放自减的方式实现重入。与此同时,ReentrantLock还支持 公平锁和非公平锁两种方式。ReentrantLock在同一个时间点只能被一个线程获取(当某线程获取到“锁”时,其它线程就必须等待);ReentraantLock是通过一个FIFO的等待队列来管理获取该锁所有线程的。在“公平锁”的机制下,线程依次排队获取锁;而“非公平锁”在锁是可获取状态时,不管自己是不是在队列的开头都会获取锁。
当你查看源码时你会惊讶的发现ReentrantLock并没有多少代码,另外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 **基本上所有的方法的实现实际上都是调用了其静态内存类Sync
中的方法,而Sync类继承了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AQS)
**。可以看出要想理解ReentrantLock关键核心在于对队列同步器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简称同步器)的理解。
重入性的实现
reentrant 锁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有一个与锁相关的获取计数器,如果拥有锁的某个线程再次得到锁,那么获取计数器就加1,然后锁需要被释放两次才能获得真正释放。这模仿了 synchronized 的语义;如果线程进入由线程已经拥有的监控器保护的 synchronized 块,就允许线程继续进行,当线程退出第二个(或者后续) synchronized 块的时候,不释放锁,只有线程退出它进入的监控器保护的第一个 synchronized 块时,才释放锁。
对于锁的重入,我们来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一个递归方法被sychronized关键字修饰时,在调用方法时显然没有发生问题,执行线程获取了锁之后仍能连续多次地获得该锁,也就是说sychronized关键字支持锁的重入。对于ReentrantLock,虽然没有像sychronized那样隐式地支持重入,但在调用lock()方法时,已经获取到锁的线程,能够再次调用lock()方法获取锁而不被阻塞。
如果想要实现锁的重入,至少要解决一下两个问题:
- 线程再次获取锁:锁需要去识别获取锁的线程是否为当前占据锁的线程,如果是,则再次成功获取。
- 锁的最终释放:线程重复n次获取了锁,随后在n次释放该锁后,其他线程能够获取该锁。锁的最终释放要求锁对于获取进行计数自增,计数表示当前锁被重复获取的次数,而锁被释放时,计数自减,当计数等于0时表示锁已经释放。
同步组件主要是通过重写AQS的几个protected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同步语义。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ReentrantLock是怎样实现的,以非公平锁为例,判断当前线程能否获得锁为例,核心方法为nonfairTryAcquire:
。。。。。。。。。
公平锁与非公平锁
锁Lock分为“公平锁”和“非公平锁”,公平锁表示线程获取锁的顺序是按照 线程加锁的顺序来分配的,即先来先得的FIFO先进先出顺序。而非公平锁就是一种获取锁的抢占机制,是随机获得锁的,和公平锁不一样的就是先来的不一定先得到锁,这个方式可能造成某些线程一直拿不到锁,结果也就是不公平的了。
ReentrantLock 扩展的功能
(1)实现可轮询的锁请求
在内部锁中,死锁是致命的——唯一的恢复方法是重新启动程序,唯一的预防方法是在构建程序时不要出错。而可轮询的锁获取模式具有更完善的错误恢复机制,可以规避死锁的发生。
如果你不能获得所有需要的锁,那么使用可轮询的获取方式使你能够重新拿到控制权,它会释放你已经获得的这些锁,然后再重新尝试。可轮询的锁获取模式,由tryLock()方法实现。此方法仅在调用时锁为空闲状态才获取该锁。如果锁可用,则获取锁,并立即返回值true。如果锁不可用,则此方法将立即返回值false。
(2)实现可定时的锁请求
当使用内部锁时,一旦开始请求,锁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内部锁给实现具有时限的活动带来了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定时锁。当具有时限的活
动调用了阻塞方法,定时锁能够在时间预算内设定相应的超时。如果活动在期待的时间内没能获得结果,定时锁能使程序提前返回。可定时的锁获取模式,由tryLock(long, TimeUnit)方法实现。
(3)实现可中断的锁获取请求
可中断的锁获取操作允许在可取消的活动中使用。lockInterruptibly()方法能够使你获得锁的时候响应中断。
ReentrantLock 与 synchronized 的比较
相同:ReentrantLock提供了synchronized类似的功能和内存语义。
不同:
(1)与synchronized相比,ReentrantLock提供了更多,更加全面的功能,具备更强的扩展性。例如:时间锁等候,可中断锁等候,锁投票。
(2)ReentrantLock还提供了条件Condition,对线程的等待、唤醒操作更加详细和灵活,所以在多个条件变量和高度竞争锁的地方,ReentrantLock更加适合(下面会阐述Condition)。
(3)ReentrantLock提供了可轮询的锁请求。它会尝试着去获取锁,如果成功则继续,否则可以等到下次运行时处理,而synchronized则一旦进入锁请求要么成功,要么一直阻塞,所以相比synchronized而言,ReentrantLock会不容易产生死锁些。
(4)ReentrantLock支持更加灵活的同步代码块,但是使用synchronized时,只能在同一个synchronized块结构中获取和释放。注:ReentrantLock的锁释放一定要在finally中处理,否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5)ReentrantLock支持中断处理,且性能较synchronized会好些。
ReentrantLock 不好与需要注意的地方
(1) lock 必须在 finally 块中释放。否则,如果受保护的代码将抛出异常,锁就有可能永远得不到释放!这一点区别看起来可能没什么,但是实际上,它极为重要。忘记在 finally 块中释放锁,可能会在程序中留下一个定时炸弹,当有一天炸弹爆炸时,您要花费很大力气才有找到源头在哪。而使用同步,JVM 将确保锁会获得自动释放。
(2) 当 JVM 用 synchronized 管理锁定请求和释放时,JVM 在生成线程转储时能够包括锁定信息。这些对调试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们能标识死锁或者其他异常行为的来源。 Lock 类只是普通的类,JVM 不知道具体哪个线程拥有 Lock 对象。
Condition
Condition是在java 1.5中才出现的,它用来替代传统的Object的wait()、notify()实现线程间的协作,相比使用Object的wait()、notify(),使用Condition的await()、signal()这种方式实现线程间协作更加安全和高效。因此通常来说比较推荐使用Condition。
Condition类能实现synchronized和wait、notify搭配的功能,另外比后者更灵活,Condition可以实现多路通知功能,也就是在一个Lock对象里可以创建多个Condition(即对象监视器)实例,线程对象可以注册在指定的Condition中,从而可以有选择的进行线程通知,在调度线程上更加灵活。而synchronized就相当于整个Lock对象中只有一个单一的Condition对象,所有的线程都注册在这个对象上。线程开始notifyAll时,需要通知所有的WAITING线程,没有选择权,会有相当大的效率问题。
1、Condition是个接口,基本的方法就是await()和signal()方法。
2、Condition依赖于Lock接口,生成一个Condition的基本代码是lock.newCondition()。
3、调用Condition的await()和signal()方法,都必须在lock保护之内,就是说必须在lock.lock()和lock.unlock之间才可以使用。
4、Conditon中的await()对应Object的wait(),Condition中的signal()对应Object的notify(),Condition中的signalAll()对应Object的notifyAll()。
接下来,使用Condition来实现等待/唤醒,并且能够唤醒制定线程。
先写业务代码:
package com.demo.test;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Condition;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 实例化一个ReentrantLock对象
private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 为线程A注册一个Condition
public Condition conditionA = lock.newCondition();
// 为线程B注册一个Condition
public Condition conditionB = lock.newCondition();
public void awaitA() {
try {
lock.lock();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进入了awaitA方法");
long timeBefor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执行conditionA等待
conditionA.await();
long timeAfte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被唤醒");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等待了: " + (timeAfter - timeBefore)/1000+"s");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void awaitB() {
try {
lock.lock();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进入了awaitB方法");
long timeBefor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执行conditionB等待
conditionB.await();
long timeAfte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被唤醒");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等待了: " + (timeAfter - timeBefore)/1000+"s");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void signallA() {
try {
lock.lock();
System.out.println("启动唤醒程序");
// 唤醒所有注册conditionA的线程
conditionA.signalAll();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void signallB() {
try {
lock.lock();
System.out.println("启动唤醒程序");
// 唤醒所有注册conditionB的线程
conditionB.signalAll();
} finally {
lock.unlock();
}
}
}
。。。。。
转 https://www.cnblogs.com/dolphin0520/p/392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