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JDK1.8
1、LinkedList
LinkedList 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数据结构,链表。在C/C++ 中,链表也是一个典型的线性结构,链表分为单向跟双向的两种链表。在java里面的LinkedList是一个双向的链表。
链表最好的好处就在于来一个数据加一个长度,没有多余的冗余, 也是支持存储各种对象的(最好使用泛型)。
2、继承的类and实现的接口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2.1、AbstractSequentialList
2.2、List
跟ArrayList实现的同一个接口,因此就不贴了。
2.3、Dequen
deque 即双端队列。是一种具有队列和栈的性质的数据结构。双端队列中的元素可以从两端弹出,其限定插入和删除操作在表的两端进行。
这个后续学队列再去详细的介绍。
2.4、Cloneable、java.io.Serializable
跟ArrayList一样,都是支持克隆和序列化的。
3、LinkedList中的成员变量、数据结构、常用方法
3.1、成员变量
transient int size = 0;
用来记录 链表的大小,同样是transient的。
transient Node<E> first;
表示头结点。
transient Node<E> last;
表示最后一个节点。
3.2、数据结构
因为链表也是一个典型的线性结构,跟数组相似,但是也有不同,因为链表在逻辑地址(我们脑海中)是一个连续的地址,而在物理地址(电脑内存中)中却不是连续的一块,而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这个节点持有上个节点,和下个节点的引用,如图:
因为逻辑地址并不要求是一块内存,因此链表在这方面还是要优于数组的。
但是正是不需要内存连续,因此要额外的需要持有上一个节点和下一个节点的引用。单个内存的开销变大。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内部类
//数据节点
E item;
//下一个节点的引用
Node<E> next;
//上一个节点的引用
Node<E> prev;
//构造方法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这是LinkedList中的内部类,Node ,每add一个数据就会有一个Node对象,每一个节点都有前后两个节点的引用,这就形成了一个双向链表。
跟ArrayList 相同的,Node 节点也是 transient 的修饰的,因此,后面也会重写private void writeObject(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s) 和 private void readObject(java.io.ObjectInputStream s) 这两个方法。目的跟ArrayList应该是一样的。
3.3 常用重要方法
3.3.1 构造方法
3.3.1.1 无参构造
/**
* Constructs an empty list.
*/
public LinkedList() {
}
不解释。
3.3.1.2 参数为 Collection 的构造方法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this();
//添加
addAll(c);
}
这个方法可以直接将已经存在的Collection 转换为一个LinkList 包括ArrayList 还有其他 子类。
----------------------
在这里发现,LinkedList的构造方法是没有指定长度的构造方法,这是跟数组的一个比较 重要的区别(这不是废话吗。。。。。。)
---------------------
3.3.2 add
3.2.2.1 public boolean add(E e)
public boolean add(E e) {
//调用另外一个方法
linkLast(e);
return true;
}
由于add方法内部是调用的另外一个方法,因此贴出另外的方法。
/**
* Links e as last element.
*/
void linkLast(E e) {
//last 是记录的最后一个元素
final Node<E> l = last;
//new 一个Node 的节点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更新为新生成的
last = newNode;
//如果last为null证明这是第一次添加,那么他就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大小+1
size++;
//fail-fast 机制
modCount++;
}
有这个方法名字就可以很直白的看出来,是添到了链表的尾部。
其中的 new Node<>(l,e,null) 可以去看上面的 贴出来的Node的构造方法,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之前的last设为 新的 prev,next 设置为null item 设置为存储的数据。
3.2.2.2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下标检测,是否超出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如果位置正好等于 size ,就直接插入到最后
if (index == size)
linkLast(element);
else
//插入到指定位置
linkBefore(element, node(index));
}
由于链表也是一个线性结构,因此也支持够插入到指定位置。
void linkBefore(E e, Node<E> succ) {
// assert succ != null;
//插入之前的index 位置上的元素的 前一个元素
final Node<E> pred = succ.prev;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succ);
//将原 index 位置上的元素的前一个 设置为新的节点
succ.prev = newNode;
if (pred == null)
//如果此节点的前一个是null,意味着插入的是首个位置
first = newNode;
else
//前 index 位置的元素的前一个的 下一个引用,设置为新节点
pred.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画一个图应该是更好理解。
------------------------------------------------
灵魂画手:
大体的分为三步, 如果插入的位置是 0 ,跟这个差不多。
------------------------------------------------------
3.2.2.3 其他的add
public void addFirst(E e)
public void addFirst(E e) {
linkFirst(e);
}
private void linkFirst(E e) {
final Node<E> f = fir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null, e, f);
first = newNode;
if (f == null)
last = newNode;
else
f.prev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这个从名字就很好看出来,就是添加到位置 0。
不过为什么不用add(0,e),而是再写一个方法呢?
----------------------------------------------------------
public void addLast(E e)
public void addLast(E e) {
linkLast(e);
}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E> l = la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这两个方法,大同小异吧,具体实现也是差不多的,不过就是明明有了add具体位置插入,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而是另外再写呢?
public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public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
return addAll(size, c);
}
public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public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Object[] a = c.toArray();
int numNew = a.length;
if (numNew == 0)
return false;
Node<E> pred, succ;
if (index == size) {
succ = null;
pred = last;
} else {
succ = node(index);
pred = succ.prev;
}
for (Object o : a)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 e = (E) o;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null);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pred.next = newNode;
pred = newNode;
}
if (succ == null) {
last = pred;
} else {
pred.next = succ;
succ.prev = pred;
}
size += numNew;
modCount++;
return true;
}
这两个 方法是将 Collection 的某个集合里面的全部数据放入到 LinkedList 中,感觉用的不是很多,问的也不会很多,我也没注意过,不看了。
--------------------------------------------------------
3.3.3 remove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边界检测
checkElementIndex(index);
//执行删除的函数
return unlink(node(index));
}
Node<E> node(int index) {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如果index 是小于 size/2的 就从前找
if (index < (size >> 1)) {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否则从后找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上面你这个函数就是 node(index) 的方法,可以看出他是返回了 index位置上的 node的引用,因为链表在内存中是不连续的,所以只能通过遍历链表去查找 对应的数据,
这个判断 index<(seze>>1) 的思想是 二分法的思想,将整个链表分为2份,看从哪边近,就从哪边开始,这也是双链表的优点,如果是单链表,就只能从前往后遍历了。
E unlink(Node<E> x) {
// assert x != null;
//首先记录三个节点,当前的,前一个,后一个,每个对结构有调整的(add,remove )
// 一般第一步 都是记录这三个
final E element = x.item;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如果前一个是null,就意味着删除的是first节点
if (prev == null) {
//直接将 first指向 第二个
first = next;
} else {
//如果不是first元素,将要删除的前一个元素的 next 指向 当前元素的下一个
prev.next = next;
//将当前的前一个元素置空。
x.prev = null;
}
//意味删除的是最后一个节点
if (next == null) {
//last 前移一个
last = prev;
} else {
// 否则将下一个节点 的 前一个引用 设为 当前节点的前一个
next.prev = prev;
//将 当前节点的 下一个置空
x.next = null;
}
//数据置空
x.item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
来个图:
突然感觉自己很有画图天赋。。。。23333333
-------------------------------------------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if (o == null) {
//如果 需要删除的对象是null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x.item == null) {
unlink(x);
return true;
}
}
} else {
//对象不是null 就是用 equals方法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o.equals(x.item)) {
unlink(x);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这个其实只是分了 null和非null 两种情况,null 使用== ,非null 使用 equals 方法进行比较。
其中调用的删除的方法 还是 unlink(x) 。
时刻记得,链表虽然是一个线性表,但是无法像 数组那样,直接下标偏移量 找到删除的元素,这个必须需要进行一个 遍历,将整个链表 遍历完成。
同样的,这里删除同样要避免删除的时候,你想删除的如果是int 类型的数据,切记要转换为 包装类,否则调用的方法是remve(int)。
---------------------------------------------
其他的remove方法
public E removeFirst()
public E removeLast()
----------------------------------------------
3.3.4 get
public E get(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node(index).item;
}
整个get方法很少,判断是否越界,然后返回 index 位置节点的 item 。
--------------------
其他 get方法
public E getFirst()
public E getLast()
------------------------
其他类似 get 方法
public E peek()
/**
* Retrieves, but does not remove, the head (first element) of this list.
*
* @return the head of this list, or {@code null} if this list is empty
* @since 1.5
*/
public E peek() {
final Node<E> f = first;
return (f == null) ? null : f.item;
}
public E element()
/**
* Retrieves, but does not remove, the head (first element) of this list.
*
* @return the head of this list
* @throws NoSuchElementException if this list is empty
* @since 1.5
*/
public E element() {
return getFirst();
}
public E get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f.item;
}
public E poll()
/**
* Retrieves and removes the head (first element) of this list.
*
* @return the head of this list, or {@code null} if this list is empty
* @since 1.5
*/
public E poll() {
final Node<E> f = first;
return (f == null) ? null : unlinkFirst(f);
}
这三个方法都是返回first ,不过第1、3方法是 如果 first 是 null 就返回null ,第2个方法内部调用的是getFirst(),这个方法:如果是空,就 抛出异常。
1、2两个方法只是返回,不删除元素,3方法是返回切删除了元素。
这里面有很多类似的方法,就不贴了,贴了浪费流量。
3.2.5 contains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
return indexOf(o) != -1;
}
这个是是否包含 某个元素。需要传入的是对象。
3.3 其他方法
private void writeObject(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s)
private void readObject(java.io.ObjectInputStream s)
具体代码不贴了,感觉这个LinkedList写的有点啰嗦了。
public Object[] toArray()
public
-----------------------------------------------------------------------------
不保证代码完全正确,也不保证代码是最优。
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直观的代码,方便理解。
错误请指出,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