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云对象存储是在 2016 年作为公有云对外公开的,主要特点是可靠、安全、海量、低成本,应用于包括一些常用的业务场景,比如京东内部的京东商城视频/图片云存储,面向京东云公有云外部的开发者的服务,和面xiang企业的私有云服务,甚至混合云服务。
本文将介绍京东云对象存储服务的架构演进,以及迁移到 TiKV 的经验。
一、对象存储简介
图 1 什么是“对象”
首先举例说明一下这里的“对象 (Object)”概念。比如我们把一张照片当作一个“对象”,除了照片本身的二进制数据,它还应该包含一些元信息(照片数据长度、上次修改时间等)、涉及用户的数据(拍摄者、拍摄设备数据等)。对象存储的特点是这些数据不会频繁地修改。
如果是数量比较少的图片存储,我们可能会用类似 LVM 之类的东西,把一个节点上的多个磁盘使用起来,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数量级在 1M ~ 10M 的图片。随着业务的增长,图片会越来越多甚至有视频存储,因此我们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存储,这种方法是基于 DFS 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 2 如何存储对象(数据量 1B)
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单机容量受限,必须把数据放在多台机器上存储,并且用一个或多个独立的 node 存储元数据,并且元数据会维持树状目录的结构,拆分比较困难。但是这个架构一般适合存储到 10 亿级别的对象,同时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数据分布式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如果存在一个中心的 master 节点的数据是相对有限的,那么这个机器就不太可能无限扩张下去。
元数据管理是树状结构,它本身并不适合做分布式存储,并且目录结构需要多次访问,不适合把它放到 SSD 上,而更适合放在内存里,然后一般授权一个 master 节点 list。HDFS 基本也是这样。
图 3 如何存储对象(数据量 100PB)
那么如果要求做千亿级的对象存储,如何实现呢?最容易想到的办法是将元数据分布式存储,不再像文件系统中那样存储在单独的机器上,是一个树状结构,而是变成一个平坦结构。
二、对象存储元数据管理系统
回到上面的举例,针对一个图片对象我们主要有四类操作:上传(Put)、下载(Get)、删除(Delete),Scan。Scan 操作相对比较传统 ,比如查看当前有多少图片对象,获取所有图片名称。
1. 元数据管理系统 v1.0
图 4 元数据管理系统 v1.0(1/4)
上面是一个最简单、原始的方案,这里 Bucket 相当于名字空间(Namespace)。很多人最开始设计的结构也就是这样的,但后期数据量增长很快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下图。
图 5 元数据管理系统 v1.0(2/4)
第一个问题是,在初期数据量比较小的时候,可能只分了 4 个 Bucket 存储,随着业务增长,需要重新拆分到 400 个 Bucket 中,数据迁移是一个 Rehash 过程,这是一件非常复杂且麻烦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思考对象存储连续的、跨数量级的无限扩展要怎么做呢?下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解决方案,核心思想是把绝大部分数据做静态处理,因为静态的存储,无论是做迁移还是做拆分,都比较简单。比如每天都把前一天写入的数据静态化,合到历史数据中去。
图 6 元数据管理系统 v1.0(3/4)
针对第二个问题,如果单个 Bucket 数据量很大,那么在往 Stable Meta(上图中黄色部分)做静态化迁移时需要做深度拆分,单个 Bucket 的对象的数量非常多,在一个数据库里面存储不下来,需要存储在多个数据库里面,再建立一层索引,存储每个数据库里面存储那个区间的数据。同时,我们在运行的时候其实也会出现一个 Bucket 数量变多的情况,这种是属于非预期的变多,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做法是弄了一大堆外部的监控程序,监控 Bucket 的量,在 Bucket 量过大的时候,会主动去触发表分裂、迁移等一系列流程。
图 7 元数据管理系统 v1.0(4/4)
这个解决方案有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数据分布复杂,管理困难;第二,调度不灵活,给后期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
图 8 元数据管理系统改进目标
所以,我们思考了这个事情本质其实是做一个全局有序 KV,并且需要“足够大”,能够弹性扩张。这样系统架构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如上图所示)。当然最终我们找到了分布式 KV 数据库—— TiKV。
2. 基于 TiKV 的元数据管理系统
我们前期调研了很多产品,最终选择 TiKV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全局有序 KV,可轻松⽔平扩展,功能上完全能够满⾜对象存储元数据管理的需求。
经过一些测试,性能上很好,能够满足要求。
社区活跃,文档和工具相对比较完善。这一点也很重要,TiKV 目前已经是 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的孵化项目,很多功能可以快速开发,产品迭代也很迅速。
相对于 TiDB Server 而言,TiKV 的代码更加简单,而且我们后续可以在 TiKV 的基础上做更多开发工作。
在上线之前,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 TiKV 的基本功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性能测试:测试了常规的 QPS、Latency (Avg, TP90, TP99) 等指标。
异常测试:其实我们做数据存储的同学往往最关注的是各种异常故障的情况,性能倒是其次,而且分布式存储相比单机存储更为复杂。所以我们测试了各种机器/磁盘/网络故障,业务异常情况。更进一步的,我们将这些异常情况随机组合,并在系统内触发,再验证系统的正确性。
预发布环境验证:在大规模上线之前,我们会在相对不太重要的、实际业务上跑一段时间,收集一些问题和可优化的部分,包括运维上的调优等。
通过上面的测试我们认为 TiKV 无论是从性能还是系统安全性的角度,都能很好的满足要求,于是我们在 TiKV 基础之上,实现了对象元数据管理系统 v2.0,如下图所示。
图 9 元数据管理系统 v2.0
将 v1.0 中一堆复杂的数据库和逻辑结构用 TiKV 替代之后,整个系统变得非常简洁。
三、业务迁移
很多用户可能直接将 MySQL 迁移到 TiDB 上,这个迁移过程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由于迁移到 TiKV 前人的经验比较少,所以我们在迁移过程中也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
1. 迁移方案
图 10 迁移方案
上图是我们设计的迁移方案,首先线上的数据都必须双写,保证数据安全。第二,我们将存量数据设置为只读之后迁移到 TiKV 中,同时迁移过程中的增量数据直接写入 TiKV,每天将前一日的增量数据做静态化处理,然后与 MySQL 中的数据对比,验证数据正确性。另外,如果双写失败,会启用 MySQL backup。
下面详细介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细节。
2. 切换
在存量数据切换方面,我们首先将存量数据静态化,简化迁移、数据对比、回滚的流程;在增量数据切换方面,首先将增量数据双写 TiKV & MySQL,并且保证出现异常情况时快速回滚至 MySQL,不影响线上的业务。值得一提的是,由于 TiKV 在测试环境下的验证结果非常好,所以我们采用 TiKV 作为双写的 Primary。
整个切换 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存量数据切换到 TiKV,验证读。
增量数据切换到 TiKV,验证读写。
验证 TiKV 中的数据正确性之后,就下线 MySQL。
3. 验证
数据验证过程最大的困难在于增量数据的验证,因为增量数据是每天变化的,所以我们双写了 MySQL 和 TiKV,并且每天将增量数据进行静态化处理,用 MySQL 中的记录来验证 TiKV 的数据是否可靠(没有出现数据丢失和错误),如下图所示。
图 11 双写验证
因为同时双写 MySQL 和 TiKV 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是,写入 TiKV 就成功了,但是写入 MySQL 失败了,这两个写入不在同一个事务中,所以不能保证一定同时成功或者失败,尤其是在业务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对于这种不一致的情况,我们会通过业务层的操作记录,来判断是由于业务层的问题导致的,还是由 TiKV 导致的。
四、业务现状及后续优化工作
目前 TiKV 在京东云对象存储业务上是 Primary 数据库,计划 2019 年年底会把原数据库下线。总共部署的集群数量为 10+,生产环境单集群 QPS 峰值 4 万(读写 1:1),最大的单集群数据量 200+亿,共有 50 余万个 Region,我们元数据管理业务对 Latency 要求比较高,目前 Latency 能保证在 10ms 左右。另外,我们正在测试 TiKV 3.0,预计 2019 年第四季度能够上线。
针对目前的业务运行情况,我们后续还将做一些优化工作。
第一点是灾备,目前我们是在业务层做灾备,后续可能会直接在 TiKV 层做灾备,也很期待 TiKV 之后的版本中能够有这方面的功能。
第二点是集群规模优化,因为对象存储是存储密集型的业务,我们希望压缩硬件成本,比如可以用到 8T 、10T 的磁盘,或者用更廉价的磁盘,这点我们后续可能 PingCAP 研发同学们一起考虑怎么优化提升。
第三点是 Region 调度优化,目前 TiKV 的调度整体比较复杂,这对于存储密集型的业务来说就比较麻烦,尤其是数据量特别大的情况下,我们并不希望有一丝的波动就把数据迁移到其他机器上。
本文整理自崔灿老师在 TiDB TechDay 2019 杭州站上的演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