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Stella981
• 阅读 500

公众号关注 “ 杰哥的IT之旅 ”,

选择“ 星标 ”, 重磅干货,第一 时间送达!

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Linux的文件系统特点

  • 文件系统要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使得文件能够以块为单位进行存储。

  • 文件系统中也要有索引区,用来方便查找一个文件分成的多个块都存放在了什么位置。

  • 如果文件系统中有的文件是热点文件,近期经常被读取和写入,文件系统应该有缓存层。

  • 文件应该用文件夹的形式组织起来,方便管理和查询。

  • Linux内核要在自己的内存里面维护一套数据结构,来保存哪些文件被哪些进程打开和使用。

总体来说,文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梳理如下:

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ext系列的文件系统的格式

inode与块的存储

硬盘分成相同大小的单元,我们称为块(Block)。一块的大小是扇区大小的整数倍,默认是4K。在格式化的时候,这个值是可以设定的。

一大块硬盘被分成了一个个小的块,用来存放文件的数据部分。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像存放一个文件,就不用给他分配一块连续的空间了。我们可以分散成一个个小块进行存放。这样就灵活得多,也比较容易添加、删除和插入数据。

inode就是文件索引的意思,我们每个文件都会对应一个inode;一个文件夹就是一个文件,也对应一个inode。

inode数据结构如下:

struct ext4_inode {    __le16  i_mode;     /* File mode */    __le16  i_uid;      /* Low 16 bits of Owner Uid */    __le32  i_size_lo;  /* Size in bytes */    __le32  i_atime;    /* Access time */    __le32  i_ctime;    /* Inode Change time */    __le32  i_mtime;    /* Modification time */    __le32  i_dtime;    /* Deletion Time */    __le16  i_gid;      /* Low 16 bits of Group Id */    __le16  i_links_count;  /* Links count */    __le32  i_blocks_lo;    /* Blocks count */    __le32  i_flags;    /* File flags */......    __le32  i_block[EXT4_N_BLOCKS];/* Pointers to blocks */    __le32  i_generation;   /* File version (for NFS) */    __le32  i_file_acl_lo;  /* File ACL */    __le32  i_size_high;......};

inode里面有文件的读写权限i_mode,属于哪个用户i_uid,哪个组i_gid,大小是多少i_size_io,占用多少个块i_blocks_io,i_atime是access time,是最近一次访问文件的时间;i_ctime是change time,是最近一次更改inode的时间;i_mtime是modify time,是最近一次更改文件的时间等。

所有的文件都是保存在i_block里面。具体保存规则由EXT4_N_BLOCKS决定,EXT4_N_BLOCKS有如下的定义:

#define    EXT4_NDIR_BLOCKS        12#define    EXT4_IND_BLOCK          EXT4_NDIR_BLOCKS#define    EXT4_DIND_BLOCK         (EXT4_IND_BLOCK + 1)#define    EXT4_TIND_BLOCK         (EXT4_DIND_BLOCK + 1)#define    EXT4_N_BLOCKS           (EXT4_TIND_BLOCK + 1)

在ext2和ext3中,其中前12项直接保存了块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i_block[0-11],直接得到保存文件内容的块。

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但是,如果一个文件比较大,12块放不下。当我们用到i_block[12]的时候,就不能直接放数据块的位置了,要不然i_block很快就会用完了。

那么可以让i_block[12]指向一个块,这个块里面不放数据块,而是放数据块的位置,这个块我们称为间接块。如果文件再大一些,i_block[13]会指向一个块,我们可以用二次间接块。二次间接块里面存放了间接块的位置,间接块里面存放了数据块的位置,数据块里面存放的是真正的数据。如果文件再大点,那么i_block[14]同理。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对于大文件来讲,我们要多次读取硬盘才能找到相应的块,这样访问速度就会比较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xt4做了一定的改变。它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叫作Extents。比方说,一个文件大小为128M,如果使用4k大小的块进行存储,需要32k个块。如果按照ext2或者ext3那样散着放,数量太大了。但是Extents可以用于存放连续的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128M放在一个Extents里面。这样的话,对大文件的读写性能提高了,文件碎片也减少了。

Exents是一个树状结构:

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头,ext4_extent_header可以用来描述某个节点。

struct ext4_extent_header {    __le16  eh_magic;   /* probably will support different formats */    __le16  eh_entries; /* number of valid entries */    __le16  eh_max;     /* capacity of store in entries */    __le16  eh_depth;   /* has tree real underlying blocks? */    __le32  eh_generation;  /* generation of the tree */};

eh_entries表示这个节点里面有多少项。这里的项分两种,如果是叶子节点,这一项会直接指向硬盘上的连续块的地址,我们称为数据节点ext4_extent;如果是分支节点,这一项会指向下一层的分支节点或者叶子节点,我们称为索引节点ext4_extent_idx。这两种类型的项的大小都是12个byte。

/* * This is the extent on-disk structure. * It's used at the bottom of the tree. */struct ext4_extent {    __le32  ee_block;   /* first logical block extent covers */    __le16  ee_len;     /* number of blocks covered by extent */    __le16  ee_start_hi;    /* high 16 bits of physical block */    __le32  ee_start_lo;    /* low 32 bits of physical block */};/* * This is index on-disk structure. * It's used at all the levels except the bottom. */struct ext4_extent_idx {    __le32  ei_block;   /* index covers logical blocks from 'block' */    __le32  ei_leaf_lo; /* pointer to the physical block of the next *                 * level. leaf or next index could be there */    __le16  ei_leaf_hi; /* high 16 bits of physical block */    __u16   ei_unused;};

如果文件不大,inode里面的i_block中,可以放得下一个ext4_extent_header和4项ext4_extent。所以这个时候,eh_depth为0,也即inode里面的就是叶子节点,树高度为0。

如果文件比较大,4个extent放不下,就要分裂成为一棵树,eh_depth>0的节点就是索引节点,其中根节点深度最大,在inode中。最底层eh_depth=0的是叶子节点。

除了根节点,其他的节点都保存在一个块4k里面,4k扣除ext4_extent_header的12个byte,剩下的能够放340项,每个extent最大能表示128MB的数据,340个extent会使你的表示的文件达到42.5GB。

inode位图和块位图

inode的位图大小为4k,每一位对应一个inode。如果是1,表示这个inode已经被用了;如果是0,则表示没被用。block的位图同理。

在Linux操作系统里面,想要创建一个新文件,会调用open函数,并且参数会有O_CREAT。这表示当文件找不到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创建一个。那么open函数的调用过程大致是:要打开一个文件,先要根据路径找到文件夹。如果发现文件夹下面没有这个文件,同时又设置了O_CREAT,就说明我们要在这个文件夹下面创建一个文件。

创建一个文件,那么就需要创建一个inode,那么就会从文件系统里面读取inode位图,然后找到下一个为0的inode,就是空闲的inode。对于block位图,在写入文件的时候,也会有这个过程。

文件系统的格式

数据块的位图是放在一个块里面的,共4k。每位表示一个数据块,共可以表示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个数据块。如果每个数据块也是按默认的4K,最大可以表示空间为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个byte,也就是128M,那么显然是不够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块组,数据结构为ext4_group_desc,这里面对于一个块组里的inode位图bg_inode_bitmap_lo、块位图bg_block_bitmap_lo、inode列表bg_inode_table_lo,都有相应的成员变量。

这样一个个块组,就基本构成了我们整个文件系统的结构。因为块组有多个,块组描述符也同样组成一个列表,我们把这些称为块组描述符表。

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数据结构,对整个文件系统的情况进行描述,这个就是超级块ext4_super_block。里面有整个文件系统一共有多少inode,s_inodes_count;一共有多少块,s_blocks_count_lo,每个块组有多少inode,s_inodes_per_group,每个块组有多少块,s_blocks_per_group等。这些都是这类的全局信息。

最终,整个文件系统格式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默认情况下,超级块和块组描述符表都有副本保存在每一个块组里面。防止这些数据丢失了,导致整个文件系统都打不开了。

由于如果每个块组里面都保存一份完整的块组描述符表,一方面很浪费空间;另一个方面,由于一个块组最大128M,而块组描述符表里面有多少项,这就限制了有多少个块组,128M * 块组的总数目是整个文件系统的大小,就被限制住了。

因此引入Meta Block Groups特性。

首先,块组描述符表不会保存所有块组的描述符了,而是将块组分成多个组,我们称为元块组(Meta Block Group)。每个元块组里面的块组描述符表仅仅包括自己的,一个元块组包含64个块组,这样一个元块组中的块组描述符表最多64项。

我们假设一共有256个块组,原来是一个整的块组描述符表,里面有256项,要备份就全备份,现在分成4个元块组,每个元块组里面的块组描述符表就只有64项了,这就小多了,而且四个元块组自己备份自己的。

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根据图中,每一个元块组包含64个块组,块组描述符表也是64项,备份三份,在元块组的第一个,第二个和最后一个块组的开始处。

如果开启了sparse_super特性,超级块和块组描述符表的副本只会保存在块组索引为0、3、5、7的整数幂里。所以上图的超级块只在索引为0、3、5、7等的整数幂里。

目录的存储格式

其实目录本身也是个文件,也有inode。inode里面也是指向一些块。和普通文件不同的是,普通文件的块里面保存的是文件数据,而目录文件的块里面保存的是目录里面一项一项的文件信息。这些信息我们称为ext4_dir_entry。

在目录文件的块中,最简单的保存格式是列表,每一项都会保存这个目录的下一级的文件的文件名和对应的inode,通过这个inode,就能找到真正的文件。第一项是“.”,表示当前目录,第二项是“…”,表示上一级目录,接下来就是一项一项的文件名和inode。

如果在inode中设置EXT4_INDEX_FL标志,那么就表示根据索引查找文件。索引项会维护一个文件名的哈希值和数据块的一个映射关系。

如果我们要查找一个目录下面的文件名,可以通过名称取哈希。如果哈希能够匹配上,就说明这个文件的信息在相应的块里面。然后打开这个块,如果里面不再是索引,而是索引树的叶子节点的话,那里面还是ext4_dir_entry的列表,我们只要一项一项找文件名就行。通过索引树,我们可以将一个目录下面的N多的文件分散到很多的块里面,可以很快地进行查找。

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Linux中的文件缓存

ext4文件系统层

对于ext4文件系统来讲,内核定义了一个ext4_file_operations。

const struct file_operations ext4_file_operations = {......    .read_iter  = ext4_file_read_iter,    .write_iter = ext4_file_write_iter,......}

ext4_file_read_iter会调用generic_file_read_iter,ext4_file_write_iter会调用__generic_file_write_iter。

ssize_tgeneric_file_read_iter(struct kiocb *iocb, struct iov_iter *iter){......    if (iocb->ki_flags & IOCB_DIRECT) {......        struct address_space *mapping = file->f_mapping;......        retval = mapping->a_ops->direct_IO(iocb, iter);    }......    retval = generic_file_buffered_read(iocb, iter, retval);}ssize_t __generic_file_write_iter(struct kiocb *iocb, struct iov_iter *from){......    if (iocb->ki_flags & IOCB_DIRECT) {......        written = generic_file_direct_write(iocb, from);......    } else {......        written = generic_perform_write(file, from, iocb->ki_pos);......    }}

generic_file_read_iter和__generic_file_write_iter有相似的逻辑,就是要区分是否用缓存。因此,根据是否使用内存做缓存,我们可以把文件的I/O操作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缓存I/O。大多数文件系统的默认I/O操作都是缓存I/O。对于读操作来讲,操作系统会先检查,内核的缓冲区有没有需要的数据。如果已经缓存了,那就直接从缓存中返回;否则从磁盘中读取,然后缓存在操作系统的缓存中。对于写操作来讲,操作系统会先将数据从用户空间复制到内核空间的缓存中。这时对用户程序来说,写操作就已经完成。至于什么时候再写到磁盘中由操作系统决定,除非显式地调用了sync同步命令。

第二种类型是直接IO,就是应用程序直接访问磁盘数据,而不经过内核缓冲区,从而减少了在内核缓存和用户程序之间数据复制。

如果在写的逻辑__generic_file_write_iter里面,发现设置了IOCB_DIRECT,则调用generic_file_direct_write,里面同样会调用address_space的direct_IO的函数,将数据直接写入硬盘。

带缓存的写入操作

我们先来看带缓存写入的函数generic_perform_write。

ssize_t generic_perform_write(struct file *file,                struct iov_iter *i, loff_t pos){    struct address_space *mapping = file->f_mapping;    const struct address_space_operations *a_ops = mapping->a_ops;    do {        struct page *page;        unsigned long offset;   /* Offset into pagecache page */        unsigned long bytes;    /* Bytes to write to page */        status = a_ops->write_begin(file, mapping, pos, bytes, flags,                        &page, &fsdata);        copied = iov_iter_copy_from_user_atomic(page, i, offset, bytes);        flush_dcache_page(page);        status = a_ops->write_end(file, mapping, pos, bytes, copied,                        page, fsdata);        pos += copied;        written += copied;        balance_dirty_pages_ratelimited(mapping);    } while (iov_iter_count(i));}

循环中主要做了这几件事:

  • 对于每一页,先调用address_space的write_begin做一些准备;

  • 调用iov_iter_copy_from_user_atomic,将写入的内容从用户态拷贝到内核态的页中;

  • 调用address_space的write_end完成写操作;

  • 调用balance_dirty_pages_ratelimited,看脏页是否太多,需要写回硬盘。所谓脏页,就是写入到缓存,但是还没有写入到硬盘的页面。

对于第一步,调用的是ext4_write_begin来说,主要做两件事:

第一做日志相关的工作。

ext4是一种日志文件系统,是为了防止突然断电的时候的数据丢失,引入了日志(Journal)模式。日志文件系统比非日志文件系统多了一个Journal区域。文件在ext4中分两部分存储,一部分是文件的元数据,另一部分是数据。元数据和数据的操作日志Journal也是分开管理的。你可以在挂载ext4的时候,选择Journal模式。这种模式在将数据写入文件系统前,必须等待元数据和数据的日志已经落盘才能发挥作用。这样性能比较差,但是最安全。

另一种模式是order模式。这个模式不记录数据的日志,只记录元数据的日志,但是在写元数据的日志前,必须先确保数据已经落盘。这个折中,是默认模式。

还有一种模式是writeback,不记录数据的日志,仅记录元数据的日志,并且不保证数据比元数据先落盘。这个性能最好,但是最不安全。

第二调用grab_cache_page_write_begin来,得到应该写入的缓存页。

struct page *grab_cache_page_write_begin(struct address_space *mapping,                    pgoff_t index, unsigned flags){    struct page *page;    int fgp_flags = FGP_LOCK|FGP_WRITE|FGP_CREAT;    page = pagecache_get_page(mapping, index, fgp_flags,            mapping_gfp_mask(mapping));    if (page)        wait_for_stable_page(page);    return page;}

在内核中,缓存以页为单位放在内存里面,每一个打开的文件都有一个struct file结构,每个struct file结构都有一个struct address_space用于关联文件和内存,就是在这个结构里面,有一棵树,用于保存所有与这个文件相关的的缓存页。

对于第二步,调用iov_iter_copy_from_user_atomic。先将分配好的页面调用kmap_atomic映射到内核里面的一个虚拟地址,然后将用户态的数据拷贝到内核态的页面的虚拟地址中,调用kunmap_atomic把内核里面的映射删除。

size_t iov_iter_copy_from_user_atomic(struct page *page,        struct iov_iter *i, unsigned long offset, size_t bytes){    char *kaddr = kmap_atomic(page), *p = kaddr + offset;    iterate_all_kinds(i, bytes, v,        copyin((p += v.iov_len) - v.iov_len, v.iov_base, v.iov_len),        memcpy_from_page((p += v.bv_len) - v.bv_len, v.bv_page,                 v.bv_offset, v.bv_len),        memcpy((p += v.iov_len) - v.iov_len, v.iov_base, v.iov_len)    )    kunmap_atomic(kaddr);    return bytes;}

第三步中,调用ext4_write_end完成写入。这里面会调用ext4_journal_stop完成日志的写入,会调用block_write_end->__block_commit_write->mark_buffer_dirty,将修改过的缓存标记为脏页。可以看出,其实所谓的完成写入,并没有真正写入硬盘,仅仅是写入缓存后,标记为脏页。

第四步,调用 balance_dirty_pages_ratelimited,是回写脏页。

/** * balance_dirty_pages_ratelimited - balance dirty memory state * @mapping: address_space which was dirtied * * Processes which are dirtying memory should call in here once for each page * which was newly dirtied.  The function will periodically check the system's * dirty state and will initiate writeback if needed.  */void balance_dirty_pages_ratelimited(struct address_space *mapping){    struct inode *inode = mapping->host;    struct backing_dev_info *bdi = inode_to_bdi(inode);    struct bdi_writeback *wb = NULL;    int ratelimit;......    if (unlikely(current->nr_dirtied >= ratelimit))        balance_dirty_pages(mapping, wb, current->nr_dirtied);......}

在balance_dirty_pages_ratelimited里面,发现脏页的数目超过了规定的数目,就调用balance_dirty_pages->wb_start_background_writeback,启动一个背后线程开始回写。

另外还有几种场景也会触发回写:

  • 用户主动调用sync,将缓存刷到硬盘上去,最终会调用wakeup_flusher_threads,同步脏页;

  • 当内存十分紧张,以至于无法分配页面的时候,会调用free_more_memory,最终会调用wakeup_flusher_threads,释放脏页;

  • 脏页已经更新了较长时间,时间上超过了设定时间,需要及时回写,保持内存和磁盘上数据一致性。

带缓存的读操作

看带缓存的读,对应的是函数generic_file_buffered_read。

static ssize_t generic_file_buffered_read(struct kiocb *iocb,        struct iov_iter *iter, ssize_t written){    struct file *filp = iocb->ki_filp;    struct address_space *mapping = filp->f_mapping;    struct inode *inode = mapping->host;    for (;;) {        struct page *page;        pgoff_t end_index;        loff_t isize;        page = find_get_page(mapping, index);        if (!page) {            if (iocb->ki_flags & IOCB_NOWAIT)                goto would_block;            page_cache_sync_readahead(mapping,                    ra, filp,                    index, last_index - index);            page = find_get_page(mapping, index);            if (unlikely(page == NULL))                goto no_cached_page;        }        if (PageReadahead(page)) {            page_cache_async_readahead(mapping,                    ra, filp, page,                    index, last_index - index);        }        /*         * Ok, we have the page, and it's up-to-date, so         * now we can copy it to user space...         */        ret = copy_page_to_iter(page, offset, nr, iter);    }}

在generic_file_buffered_read函数中,我们需要先找到page cache里面是否有缓存页。如果没有找到,不但读取这一页,还要进行预读,这需要在page_cache_sync_readahead函数中实现。预读完了以后,再试一把查找缓存页。

如果第一次找缓存页就找到了,我们还是要判断,是不是应该继续预读;如果需要,就调用page_cache_async_readahead发起一个异步预读。

最后,copy_page_to_iter会将内容从内核缓存页拷贝到用户内存空间。

作者:luozhiyun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luozhiyun/p/13061199.html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点用的话,麻烦您为本文来个四连: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留言,因为这将是我写作与分享更多优质文章的最强动力!


本公众号全部博文已整理成一个目录,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m」获取!

推荐阅读:

1、 如何快速将 Linux 系统制作成 ISO 镜像文件?
2、 深度好文:Linux 系统内存知识
3、 Linux 进程总结
4、 一行代码如何隐藏 Linux 进程?
5、 盘点多款国产 Linux 桌面操作系统
6、 你不知道的 Linux 使用技巧
7、 不知道这十项 Linux 常识,就别说自己玩过 Linux!
8、 实用!五款新型 Linux 命令行工具
9、 Linux 自带神器 logrotate 详解!
10、 13 款 Linux 比较实用的工具

关注微信公众号「 杰哥的IT之旅」,后台回复「 1024」查看更多内容,回复「 加群备注:地区-职业方向-昵称 即可加入读者交流群。

=======================================================================================================================================================================================================================================================================================================================================================================================================================================================================================================================================================================================================================================================================================================================================================================================================================================================================================================================================================================================================================================================================================================================================================================================================================================================================================================================================================================================================================================================================================================================================================================================================================================================================================================================================================================================================================================================================================================================================================================================================================================================================================================================================================================================================================================================================================================================================================================================================================================================================================================================================================================================================

Linux 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缓存知识点整理

                点个[在看],是对杰哥最大的支持!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杰哥的IT之旅(Jake_Internet)。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点赞
收藏
评论区
推荐文章
blmius blmius
3年前
MySQL:[Err] 1292 - Incorrect datetime value: ‘0000-00-00 00:00:00‘ for column ‘CREATE_TIME‘ at row 1
文章目录问题用navicat导入数据时,报错:原因这是因为当前的MySQL不支持datetime为0的情况。解决修改sql\mode:sql\mode:SQLMode定义了MySQL应支持的SQL语法、数据校验等,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MySQL。全局s
皕杰报表之UUID
​在我们用皕杰报表工具设计填报报表时,如何在新增行里自动增加id呢?能新增整数排序id吗?目前可以在新增行里自动增加id,但只能用uuid函数增加UUID编码,不能新增整数排序id。uuid函数说明:获取一个UUID,可以在填报表中用来创建数据ID语法:uuid()或uuid(sep)参数说明:sep布尔值,生成的uuid中是否包含分隔符'',缺省为
待兔 待兔
5个月前
手写Java HashMap源码
HashMap的使用教程HashMap的使用教程HashMap的使用教程HashMap的使用教程HashMap的使用教程22
Jacquelyn38 Jacquelyn38
3年前
2020年前端实用代码段,为你的工作保驾护航
有空的时候,自己总结了几个代码段,在开发中也经常使用,谢谢。1、使用解构获取json数据let jsonData  id: 1,status: "OK",data: 'a', 'b';let  id, status, data: number   jsonData;console.log(id, status, number )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mysql设置时区
mysql设置时区mysql\_query("SETtime\_zone'8:00'")ordie('时区设置失败,请联系管理员!');中国在东8区所以加8方法二:selectcount(user\_id)asdevice,CONVERT\_TZ(FROM\_UNIXTIME(reg\_time),'08:00','0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00:Java简单了解
浅谈Java之概述Java是SUN(StanfordUniversityNetwork),斯坦福大学网络公司)1995年推出的一门高级编程语言。Java是一种面向Internet的编程语言。随着Java技术在web方面的不断成熟,已经成为Web应用程序的首选开发语言。Java是简单易学,完全面向对象,安全可靠,与平台无关的编程语言。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Django中Admin中的一些参数配置
设置在列表中显示的字段,id为django模型默认的主键list_display('id','name','sex','profession','email','qq','phone','status','create_time')设置在列表可编辑字段list_editable
Stella981 Stella981
3年前
Docker 部署SpringBoot项目不香吗?
  公众号改版后文章乱序推荐,希望你可以点击上方“Java进阶架构师”,点击右上角,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才不会错过每日进阶架构文章呀。  !(http://dingyue.ws.126.net/2020/0920/b00fbfc7j00qgy5xy002kd200qo00hsg00it00cj.jpg)  2
Wesley13 Wesley13
3年前
MySQL部分从库上面因为大量的临时表tmp_table造成慢查询
背景描述Time:20190124T00:08:14.70572408:00User@Host:@Id:Schema:sentrymetaLast_errno:0Killed:0Query_time:0.315758Lock_
Python进阶者 Python进阶者
11个月前
Excel中这日期老是出来00:00:00,怎么用Pandas把这个去除
大家好,我是皮皮。一、前言前几天在Python白银交流群【上海新年人】问了一个Pandas数据筛选的问题。问题如下:这日期老是出来00:00:00,怎么把这个去除。二、实现过程后来【论草莓如何成为冻干莓】给了一个思路和代码如下:pd.toexcel之前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