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接触到了Dubbo,才接触到RPC服务的。它处于的网络模型的传输层,而http处于应用层,RPC处于更底层所以效率更高!
本文简单地介绍一下两种形式的C/S架构,先说一下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就是RPC主要是基于TCP/IP协议的,而HTTP服务主要是基于HTTP协议的,我们都知道HTTP协议是在传输层协议TCP之上的,所以效率来看的话,RPC当然是要更胜一筹啦!下面来具体说一说RPC服务和HTTP服务。
OSI网络七层模型
- 第一层:应用层。定义了用于在网络中进行通信和传输数据的接口;
- 第二层:表示层。定义不同的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格式,编码和解码规范等;
- 第三层:会话层。管理用户的会话,控制用户间逻辑连接的建立和中断;
- 第四层:传输层。管理着网络中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 第五层:网络层。定义网络设备间如何传输数据;
- 第六层:链路层。将上面的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便于物理层传输;
- 第七层:物理层。这一层主要就是传输这些二进制数据。
实际应用过程中,五层协议结构里面是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的。应该说它们和应用层合并了。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应用层和传输层这两个层面。因为HTTP是应用层协议,而TCP是传输层协议。
知道了它们所处的层次不同,为我们更好的理解为什么RPC服务比HTTP服务更好一些!
RPC架构
一个完整的RPC架构里面包含了四个核心的组件,分别是Client ,Server,Client Stub以及Server Stub,这个Stub大家可以理解为存根。分别说说这几个组件:
客户端(Client),服务的调用方。
服务端(Server),真正的服务提供者。
客户端存根,存放服务端的地址消息,再将客户端的请求参数打包成网络消息,然后通过网络远程发送给服务方。
服务端存根,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消息,将消息解包,并调用本地的方法。
RPC主要是用在大型企业里面,因为大型企业里面系统繁多,业务线复杂,而且效率优势非常重要的一块,这个时候RPC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实际的开发当中是这么做的,项目一般使用maven来管理。比如我们有一个处理订单的系统服务,先声明它的所有的接口(这里就是具体指Java中的interface),然后将整个项目打包为一个jar包,服务端这边引入这个二方库,然后实现相应的功能,客户端这边也只需要引入这个二方库即可调用了。
为什么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减少客户端这边的jar包大小,因为每一次打包发布的时候,jar包太多总是会影响效率。另外也是将客户端和服务端解耦,提高代码的可移植性。
HTTP架构
以前,我对于企业开发的模式一直定性为HTTP接口开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ESTful风格的服务接口。对于在接口不多、系统与系统交互较少的情况下,解决信息孤岛初期常使用的一种通信手段;优点就是简单、直接、开发方便。
利用现成的http协议进行传输。做后台开发的时候,主要就是进行接口的开发,还要写一大份接口文档,严格地标明输入输出是什么?说清楚每一个接口的请求方法,以及请求参数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POST http://www.httpexample.com/restful/buyer/info/shar
接口可能返回一个JSON字符串或者是XML文档。然后客户端再去处理这个返回的信息,从而可以比较快速地进行开发。
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内部子系统较多、接口非常多的情况下,RPC框架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首先就是长链接,不必每次通信都要像http一样去3次握手什么的,减少了网络开销; 其次就是RPC框架一般都有注册中心,有丰富的监控管理;发布、下线接口、动态扩展等,对调用方来说是无感知、统一化的操作。
总结:
RPC服务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的,而HTTP服务主要是针对小企业的,因为RPC效率更高,而HTTP服务开发迭代会更快。
本文分享 CSDN - 希境。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