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U全称是Least Recently Used,即最近最久未使用的意思。
LRU算法的设计原则是:如果一个数据在最近一段时间没有被访问到,那么在将来它被访问的可能性也很小。也就是说,当限定的空间已存满数据时,应当把最久没有被访问到的数据淘汰。
实现LRU
1. 用一个数组来存储数据,给每一个数据项标记一个访问时间戳,每次插入新数据项的时候,先把数组中存在的数据项的时间戳自增,并将新数据项的时间戳置为0并插入到数组中。每次访问数组中的数据项的时候,将被访问的数据项的时间戳置为0。当数组空间已满时,将时间戳最大的数据项淘汰。
2.利用一个链表来实现,每次新插入数据的时候将新数据插到链表的头部;每次缓存命中(即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那么当链表满的时候,就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3. 利用链表和hashmap。当需要插入新的数据项的时候,如果新数据项在链表中存在(一般称为命中),则把该节点移到链表头部,如果不存在,则新建一个节点,放到链表头部,若缓存满了,则把链表最后一个节点删除即可。在访问数据的时候,如果数据项在链表中存在,则把该节点移到链表头部,否则返回-1。这样一来在链表尾部的节点就是最近最久未访问的数据项。
对于第一种方法, 需要不停地维护数据项的访问时间戳,另外,在插入数据、删除数据以及访问数据时,时间复杂度都是O(n)。对于第二种方法,链表在定位数据的时候时间复杂度为O(n)。所以在一般使用第三种方式来是实现LRU算法。
实现方案
使用LinkedHashMap实现
LinkedHashMap底层就是用的HashMap加双链表实现的,而且本身已经实现了按照访问顺序的存储。此外,LinkedHashMap中本身就实现了一个方法removeEldestEntry用于判断是否需要移除最不常读取的数,方法默认是直接返回false,不会移除元素,所以需要重写该方法。即当缓存满后就移除最不常用的数。
public class LRU<K,V> {
private static final float hashLoadFactory = 0.75f;
private LinkedHashMap<K,V> map;
private int cacheSize;
public LRU(int cacheSize) {
this.cacheSize = cacheSize;
int capacity = (int)Math.ceil(cacheSize / hashLoadFactory) + 1;
map = new LinkedHashMap<K,V>(capacity, hashLoadFactory, true){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 eldest) {
return size() > LRU.this.cacheSize;
}
};
}
public synchronized V get(K key) {
return map.get(key);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put(K key, V value) {
map.put(key, valu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clear() {
map.clear();
}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usedSize() {
return map.size();
}
public void print() {
for (Map.Entry<K, V> entry : map.entrySet()) {
System.out.print(entry.getValue() + "--");
}
System.out.println();
}
}
当存在热点数据时,LRU的效率很好,但偶发性的、周期性的批量操作会导致LRU命中率急剧下降,缓存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扩展
1.LRU-K
LRU-K中的K代表最近使用的次数,因此LRU可以认为是LRU-1。LRU-K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LRU算法“缓存污染”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将“最近使用过1次”的判断标准扩展为“最近使用过K次”。
相比LRU,LRU-K需要多维护一个队列,用于记录所有缓存数据被访问的历史。只有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K次的时候,才将数据放入缓存。当需要淘汰数据时,LRU-K会淘汰第K次访问时间距当前时间最大的数据。
数据第一次被访问时,加入到历史访问列表,如果书籍在访问历史列表中没有达到K次访问,则按照一定的规则(FIFO,LRU)淘汰;当访问历史队列中的数据访问次数达到K次后,将数据索引从历史队列中删除,将数据移到缓存队列中,并缓存数据,缓存队列重新按照时间排序;缓存数据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后,重新排序,需要淘汰数据时,淘汰缓存队列中排在末尾的数据,即“淘汰倒数K次访问离现在最久的数据”。
LRU-K具有LRU的优点,同时还能避免LRU的缺点,实际应用中LRU-2是综合最优的选择。由于LRU-K还需要记录那些被访问过、但还没有放入缓存的对象,因此内存消耗会比LRU要多。
2.two queue
Two queues(以下使用2Q代替)算法类似于LRU-2,不同点在于2Q将LRU-2算法中的访问历史队列(注意这不是缓存数据的)改为一个FIFO缓存队列,即:2Q算法有两个缓存队列,一个是FIFO队列,一个是LRU队列。 当数据第一次访问时,2Q算法将数据缓存在FIFO队列里面,当数据第二次被访问时,则将数据从FIFO队列移到LRU队列里面,两个队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淘汰数据。
新访问的数据插入到FIFO队列中,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一直没有被再次访问,则最终按照FIFO规则淘汰;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再次被访问到,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如果数据在LRU队列中再次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动LRU队列头部,LRU队列淘汰末尾的数据。
3.Multi Queue(MQ)
MQ算法根据访问频率将数据划分为多个队列,不同的队列具有不同的访问优先级,其核心思想是:优先缓存访问次数多的数据。 详细的算法结构图如下,Q0,Q1....Qk代表不同的优先级队列,Q-history代表从缓存中淘汰数据,但记录了数据的索引和引用次数的队列:
新插入的数据放入Q0,每个队列按照LRU进行管理,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一定次数,需要提升优先级时,将数据从当前队列中删除,加入到高一级队列的头部;为了防止高优先级数据永远不会被淘汰,当数据在指定的时间里没有被访问时,需要降低优先级,将数据从当前队列删除,加入到低一级的队列头部;需要淘汰数据时,从最低一级队列开始按照LRU淘汰,每个队列淘汰数据时,将数据从缓存中删除,将数据索引加入Q-history头部。如果数据在Q-history中被重新访问,则重新计算其优先级,移到目标队列头部。 Q-history按照LRU淘汰数据的索引。
MQ需要维护多个队列,且需要维护每个数据的访问时间,复杂度比LRU高。
LRU算法对比
对比点 | 对比 |
命中率 | LRU-2 > MQ(2) > 2Q > LRU |
复杂度 | LRU-2 > MQ(2) > 2Q > LRU |
代价 | LRU-2 > MQ(2) > 2Q > LRU |
本文转自 https://blog.csdn.net/elricboa/article/details/78847305,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