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目标是什么,未来的形态是什么?10-15年会是什么样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率先发问,之后引出几位论坛专家讨论的核心命题——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智能化敏捷教学体系。
这专业的名词听得小芯一愣一愣的。
和学生一样,老师们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总结规律,实现理论创新。
计算机教育,增强可持续竞争力是核心
随着信息化课堂形式的冲击,身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高校教育如何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培养更多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
可持续竞争力包含三方面指:指面对未来社会变化和竞争适应能力、基于使命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行动力。
面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徐晓飞教授做出了预测:一是学科交叉、二是注重能力、三是项目实践、四是信息智能、五校企联合、六面向未来、七国际合作、八终生教育。未来的大学不仅输出毕业生,还要帮助毕业生输出终生职业。
在提到“新工科”工程建设时,徐晓飞认为,新工科的“新”是指采用新理念,抓住新体征,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交叉化创新和认知。单单“新”一个字就为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了无限可能。
敏捷教学体系具有哪些特点呢?即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模块分类化,核心课程体系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过程敏捷化和教学资源协同化。
敏捷教学体系对知识、能力、理论、实践这样一种交叉融合有利于实现能力知识多轮融合和迭代,增强教育本身和人才的可持续竞争力。
提高人才可持续竞争力的要求和建议
李廉教授进一步重申了人才培养的要点——增强可持续竞争力。
第一大力推进AI辅能教育改革,打造敏捷教学体系生态。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三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社区和创新实践,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四是融入社会办学,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开发和市场经验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五推进国际交流,汇聚优秀资源和办学经验,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的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
十个具体的操作建议:
1.大学文化体验与目标确定(了解学科特点、个人志趣)
2.交叉型课程设计(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与统一性)
3.以做引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动手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指导下的全学分制(灵活的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微学分、微课程)
5.建立自定节奏的学习机制(微学分、微学位、课程)
6.充分利用信息技术(MOOC-INSIDE)
7.系统能力培养(核心课程、软硬件结合教学、系统知识和动手能力)
8.参与各种竞赛(从想法到产品的实战能力)
9.课证结合式教学(跟大企业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和掌握前沿技术)
10.国际化能力培养(不同文化的沟通和合作)
“因材施教”是敏捷化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教授将教学体系建设提高到概念高度:——敏捷教学体系。
就教学者而言,敏捷教学体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理论技术实践交叉并行与快速重构以及跨校跨界高效协同,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学习的多轮迭代,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形态。目的是目标多元化和人才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竞争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强调目标计划。二,课程体系灵活,第三,教学过程迭代,四,教学资源协同。
就学生发展角度讲: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比如设置专业集群。
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一是要体现迭代式的能力培养,第二跨学科知识重构,三是实现教学实践有机集合,
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学过程要敏捷化,强调开环大学,另外实行并行化教学进程。
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资源协同,服务型教学、差异化育人、多校协同、加强实践训练。
面对传统大学教学管理,敏捷化教学体系的机遇和挑战
清华大学刘卫东教授从教学体系建立的外部生态谈起,指出大学的使命与时俱进。现代大学的使命是传授知识和推动社会进步,这就要求设置新的专业、新的技能培养。
传统单一的教学管理不能支撑敏捷化教学体系。这是这个理念实施的困境所在。这也是探索的方向,比如大学的教学管理中,进行个性化培养目标制定,迭代式、逐步精准满足学校和专业最低标准的培养目标的制定、根据兴趣安排个人发展规划、本科生导师制,新型师生关系,研究助教队伍建设等等。
在资源服务、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个性化、全面化的更为细腻,多元的教育管理目标。
敏捷教学体系要面向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分类化核心课程的体系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化,教学过程总结化教学系统化。
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敏捷化教学体系有以下表现:一是培养目标多元化,高校实现非常强的学科融合,比如人工智能+教育学、人工智能+法学等等;
二是理论与实践融合化。校企合作,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产业实际的案例。产学研更好地融合。
三是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设:,在这样的生态里面既有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的资源,服务高校和学生,推动专业建设,资源建设,实践资源。
留言 点赞 关注
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
欢迎关注全平台AI垂类自媒体 “读芯术”
(添加小编微信:dxsxbb,加入读者圈,一起讨论最新鲜的人工智能科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