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持续集成/连续交付(CI / CD)平台更新的一部分,GitLab增加了对GitLab Kubernetes代理(GKA)的支持,这使Kubernetes集群可以自动从CI / CD平台提取应用程序更新。
正文
传统上,使用CI / CD平台将更新推送到部署平台。之所以需要这种方法,是因为每个部署平台都不同。但是,采用Kubernetes的组织现在具有标准接口,通过该接口CD流程可以变得更加自动化。
GKA通过在其CI / CD平台和Kubernetes集群之间建立永久的通信渠道来实现该目标。GKA基于作为GitOps Engine项目开发的代理,由团队启动,负责监督Argo CD和Flux的开发,该公司是在Kubernetes集群上部署GitOps Engine的运营商。
GitLab高级开发人员布兰丹·奥利里(Brendan O‘Leary)表示,该公司评估了多个引擎,然后才选择GKA作为GitLab工程师已经参与的两个项目的一部分作为开发代理。
O’Leary表示,尚不清楚组织通过GKA自动化更新的程度,以及继续通过现有DevOps流程继续进行推送应用程序更新的程度。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组织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用例和个人喜好同时使用这两者。
同时,作为对GitLab CI / CD平台的13.4更新的一部分,该公司还增加了对HashiCorp Vault的支持,以管理应用程序机密。IT团队已经可以在Kubernetes集群上存储应用程序秘密。但是,大多数组织都希望能够跨现有遗留应用程序和新兴的云原生应用程序集中管理应用程序秘密。
最后,GitLab还宣布增强了它提供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除了正式将其功能标记软件设为开源项目之外。
随着Kubernetes的兴起,应用程序部署将变得更加自动化。尽管大多数采用最佳DevOps实践的组织已经掌握了CI,但事实证明,CD的成功更加渺茫。IT团队需要支持的每个平台都趋向于具有独特的属性,这使得CD流程自动化成为一个难题。随着IT团队使用Kubernetes,可以利用一组标准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来完全自动化应用程序部署和更新。
当然,GitLab不是唯一一个旨在利用Kubernetes自动化CD过程的CI / CD平台的提供商。但是,无论采用哪种CI / CD平台,Kubernetes为IT团队提供用于部署应用程序的标准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问题是确定组织将在何种程度上自动化应用程序部署过程。考虑到现代IT环境的整体复杂性,大多数表现不佳的IT团队可能会选择尽可能多的自动化。
渠道激活专题文章推荐:
01
进入2020年,新冠状病毒疫情突发,云计算市场渠道招募和拓展工作也受到了一些影响,甚至在业界,已经很少人再谈及渠道一词了。但,绝不会永远这样。
02
从开源云计算厂商此前进行的渠道拓展来看:首先,整个渠道拓展体系从不是随意建立,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市场情况,以及渠道伙伴拥有的不同技术能力来进行内容宣导。其次,渠道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也不是自由的,要根据行业客户实际场景需求来做相应输出。
03
开源云计算厂商通常会构建大量的产品线和复杂的解决方案体系,这就需要借助渠道伙伴的力量面向最终用户输出,以此保障最佳客户体验和售后支持。因此,渠道伙伴在开源云计算市场拓展方面的能力强弱,关系到厂商整体的市场战略实施效果。
04
在近几年,很多开源云计算厂商携手渠道伙伴共同应对云化时代的变化与挑战,加速行业云计算转型。实际上,这一调整意味着开源云计算厂商将更加重视与伙伴的生态合作,并鼓励合作伙伴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为客户传递价值。但开源村也发现,也还有很多开源云计算厂商没有成功建立起自己的渠道体系。
05
云化时代到来之际,行业客户业务场景会根据云化转型的节奏进行调整。开源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此时的作用是帮助渠道伙伴学会借助平台之力,满足行业客户的真实需求。这是相比友商而言,更具竞争优势之处。优质的平台,会助力渠道伙伴获得更多行业用户的信任。
06
对于开源云计算厂商而言,如果希望在抢滩新基建上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具备高超的售前技能、售后体验,并拥有创新的技术服务能力与解决方案构建能力是实有必要的。巧了,这些都与渠道构建息息相关。
07
私有云凉了么?当然没有!连当事人都出来辟谣了!私有云需不需要渠道?当然需要!没有渠道,开源云厂商怎么为私有云产品、营销和销售提供售前支持?没有渠道,开源云厂商怎么能够既少花钱,又能实现高效、便捷、快速的售后服务?
08
开源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用户需求多变,对于怎样带货,怎样推动市场增长,也成为让很多厂商头疼的事。开源村觉得,开源云计算渠道虽不比网红,但此时应当勇于站出,全面激发和表现出自身的“带货”实力。
09
有报道称,一名开发者用两年的业余时间开发并维护了一个开源项目因为微软的剽窃而被迫中止。有网友评论说,这也是很多大公司的通用策略,比如组织技术人员与之交流,然后套取有用信息,然后发展自己的产品,这在中国叫做“偷艺”。事实上,设想一下,如果这个项目能够早日产品化,并且建构好了一套成熟的市场分发渠道,或许形势就会完全不同。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开源村OSV(osvosvosv)。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