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Go Serverless / 原文链接
作者:Anycodes
2009 年,是云计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无论是从概念正式被提出或定义,或者说是概念被广泛认可、被众人接纳,还是说各大厂商开始布局,伯克利发布断言,国内发布云计算白皮书等,2009 年,注定不平凡,它影响的,不是一个时代,而是一个未来。
2019 年,是云计算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因为这一年“真正的云计算被提出”:Serverless!是的,Serverless 最早被提出,并不是 2019 年,但是 2019 年却被众人称之为是 Serverless 发展的元年,因为这一年,Serverless 被更多人认识、接纳,被更多厂商摆到了台面,作为“战略布局”的重点。
从 Serverless 正式被定义,到 2019 年,乃至此时此刻的 2020 年,Serverless 架构的好处,被一众人吹捧到了天上,有的人说 Serverless 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有人说 Serverless 免运维,Serverless 是未来,是一切,Serverless First,All Serverless......但是真正项目落地,应用在实际项目中的 Serverless 并没有想象的多。
那么 Serverless 为我们到底带来了什么?他真的是好处多多么?如果是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如果不是好处多多,为什么各大厂商加速布局,毫不松懈?对我们,对用户,对开发者,Serverless 到底意味着什么?
Serverless 带来的希望和恐慌
要我说,Serverless 是一个期望。随着去服务器化,越走越远,随着“把更专业的事交给更专业的人来做”这个思路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Serverless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他是一个希望,一个目标,因为没人知道 Serverless 是不是云计算的一个终态,也没人知道 Serverless 的终态是什么。
说实话,我接触 Serverless 的时间并不久,但是也绝对不短,我接触过很多厂商的 Serverless 产品,也看过很多开源的 Serverless 项目,我觉得目前的 Serverless就是一个萌芽,或者说 Serverless 被定义的太狭隘了,他的未来,没人能预知,但是却可以被我们来定义!
从 IaaS 到 PaaS,再到目前的 BaaS+FaaS(还有人说要加CaaS),Serverless 让一些人体验到了更加便利的技术红利。
通过进一步的去服务器化,Serverless 确实让开发者可以最少精力关注底层能力,更多关注业务本身,也确实让运维将自己的注意力进行了极大的转移,同时所谓的弹性能力,也让用户可以更有安全感,更加简单快速的上线项目,也无需过多的担心流量洪峰。但是也正是这样的一系列变化,Serverless 在我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恐慌和迷惑。
是的,无限的恐慌和迷惑,这个和刚才说的既矛盾也相符!
Serverless 的弹性能力
首先说弹性能力,不同云厂商的弹性能力是不同的,所谓的 Serverless 毫秒级弹性,也仅仅是大家的愿景,真正的毫秒级弹性,离我们还很远。就算是阿里云,凭借其底层优秀的能力,也没办法在弹性上做到极致,只能说是尽可能的“弹“。为了解决弹性的问题,阿里云甚至还推出了实例预留来做平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效果,也满足了绝大部分用户在这个层面的诉求,但是依旧不算是“真正的弹性”。
国内第二阶梯的云厂商,本来能力上就距离第一阶梯厂商有一定距离,要不是依靠超高的成本来做优化(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不计成本的背后,一定是更加惨淡的收尾,toB 公司不计成本只是一时无法一世),要不就只能是避重就轻,不说性能了(作为一个云厂商,不说性能,其实不如啥都不说)。在我之前的文章《Serverless: 2020 年函数计算的冷启动怎么样了》中,我通过公开代码和实际数据进行过一波测试,其结果真的是差强人意,但是不得不承认,阿里云和华为云在弹性这方面确实下了功夫!所以在弹性这一方面,Serverless 给我们的愿景是好的,但是厂商实现这里,真的会让很多人很难接受,尤其是一个项目连续遇到冷启动,我相信“程序员被祭天“是可能的。
关于 Serverless 的 2 个迷思
接下来,就说迷惑大赏:各个厂商为了让用户上 Serverless,为了推广自家的 Serverless 是真的“不遗余力”,是的,不偏不袒,我就实话实说,希望不会被各大云厂商“封杀”!
迷惑 1: 极致弹性,毫秒级启动,彻底消灭冷启动
国内云厂商阿里云,其旗下的 Serverless 产品在宣传其弹性计算的时候,一直在说极致弹性,那么什么是极致?我相信极致的定义,不应该是由厂商定义的,而应该由用户定义。所以,这个“极致”就是一个迷惑。
当然,相对其他云厂商来说,阿里云还算比较保守,在宣传的时候通常会说次秒级弹性,而在国内的 Serverless 环境下,大肆宣传毫秒级弹性的厂商大有人在,真正冷启动起来的时候,都要几秒甚至几十秒,对比之下“宣传太美好,现实太骨感“!
我为什么说用毫秒,次秒级来形容 Serverless 是迷惑大赏第一名呢?因为 Serverless 架构下,冷启动的时间,往往是和你的代码包大小以及一些配置有直接关系,在不提供毫秒/次秒冷启动/弹性能力的前提下,这种宣传就是扯淡,就像买车的时候看油耗,用测试部门给你的油耗来衡量真实油耗,那简直就会被老司机“骂得狗血喷头”,因为这种宣传是不负责任的,在极限情况下的宣传,在实际项目中,必然让用户们大失所望。
同样,那些宣传毫秒弹性的厂商,你们的毫秒弹性是“万事俱备,只差压测”的情况下测试出来的么?我更希望厂商们可以真诚一些,给我们一组数据,而不是一个数据:例如多大的代码包,热启动/冷启动时间范围是多少,我觉得这种真实的对比,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过度宣传,过分夸张,损伤的是用户的信任!
迷惑 2: 极速部署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部分厂商对自己的性能避而不谈,反而高歌“极速部署”,当然,我并不是说极速部署不好,而是我想知道的是“极速”是多极速?1 秒完成部署?3 秒完成部署?还是?部署速度和代码包有关系么?部署速度和网络有关系么?这个极速在什么情况下会体现?在客户端 3 秒部署一个函数和 5 秒部署一个函数对用户的重要程度相对 300 毫秒启动一个实例和 500 毫秒启动一个实例,哪个才是更加有意义的呢?
我相信,云厂商的根本,核心不是做体验,而是做安全,做稳定,做性能。体验固然重要,但是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作为一个云厂商,底层不稳定,还不如不做云计算!如果压测一波,各种报错,冷启十几秒,那么我觉得,再好的体验,也仅仅是昙花一现,toB 的产品,不对 B 端负责,注定难以前行。
当然,体验层面也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例如阿里云的工具链建设的就并不好,百度云我就没找到一个用户交流群,体验层面腾讯做的算是不错,与 Serverless Framework 合作,同时拥有一个社区。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厂商们不要再对极速部署这件事过分宣传,而是希望把更多时间投入在安全,性能,稳定。就目前来看,阿里云函数计算和华为云函数计算在安全、性能与稳定层面确实做得很好,百度云做的其实也还不错。我个人觉得函数毕竟是要做为“生产力“的,而不是要做”快速部署力的“,生产中不行,你部署再快也没用,我之前做的一个公众号,遇到冷启动能被微信后台判定为“服务器故障,无法提供服务”,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体验层面,阿里、华为要加油,
那么 Serverless 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我仅仅站在一个开发者角度,觉得 Serverless 目前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思路上的解放,是一种全新的解题方案。
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将一些新的业务上到 Serverless 架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一些工程效率,对后期的运维等也会有一定的好处,毕竟这些算是 Serverless 的优势,这也是众所周知的。至于业务迁移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慎重,虽然说成功上 Serverless 确实可能会不错,但是迁移过程通常是很痛苦的。对原有业务的改造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当然如果有某个厂商 Serverless 支持了镜像,我相信,这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很期待国内的云厂商发大力,造奇迹!
Serverless 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云计算的全新认识,就目前而言 Serverless 的定义是没有的。有人认为Serverless 就是 FaaS,有人认为是 BaaS+FaaS,有人认为还要加上 CaaS,有人觉得 Serverless 是未来,有人觉得他只是玩具,但是无论如何,一个新的技术/架构出现,大家接受都是需要时间的,我相信 Serverless 在生产力层面表现出的能力,注定会被大规模应用。用伯克利断言中的话:“Serverless 所提供的接口,简化了云计算的编程,其代表了程序员生产力的又一次的变革,一如编程语言从汇编时代演变为高级语言时代。Serverless 计算将会成为云时代默认的计算范式,并取代 Serverful (传统云)计算模式。”
纵观国内 Serverless 架构的发展,可谓是非常缓慢,期待有一个真正云厂商,可以在底层能力上做好,在体验层面做得出彩。如果说,我心中国内的 Serverless 的样子,我希望是,有一家可以集合阿里云的技术,腾讯云的体验于一身。Serverless,未来已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希望,一种翘首以盼的态度,一种 All Serverless 的梦想,Go一起 Serverless!
END
Kubernetes CKA实战培训班推荐: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K8S中文社区(k8schina)。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